[摘要] 本文試從生命哲學的視閾對《列子》哲學的的思想構架作一整體通觀,認為,《列子》哲學以生命為其核心。生命在不生不化者往復運動中,自然而然氣化而成,生命循自然之理,自然而生,又自然而亡,死后一無所存,并且過程是必然的;基于對生命的自然性理解,《列子》的形上價值追求師承老莊,尋求至人至道的超脫境界,但落至現實社會,它卻以“且趣當生”為其人生價值取向,尤重肉體的逸樂;要求得當生的快樂,遂順人性是生命現實存在的應然形式,順依人之自然本性:重生貴己,任性縱欲,順命安時、虛己順物、非名去智以求虛靜處世,方可真正獲得得當生之樂。《列子》以其對生命的獨特理解,給我們呈現了一種生命存在的方式。
[關鍵詞] 生命意識 ;《列子》; 遂順人性; 虛靜
歷來老莊列并稱,足見列子在道家中的顯赫地位。然因流傳于世的《列子》一書真偽及成書年代疑義頗多,相之其它道家經典, 歷來學者對《列子》研究整理遠遠不及。現在學界漸傾向于此書成于魏晉之際。馮友蘭先生認為,但是現在通行的《列子》這部書并不是《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那部《列子》,而是在晉朝才出現的。其出現的經過,張湛的《列子序》有詳細的敘述[1]。現存《列子》共八篇,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及《說符》。嚴北溟、嚴捷在《列子譯注》的前言中指出:“如果雜撰諸家之言,至多只能弄出個大拼盤,怎會造出《列子》這樣有整個思想體系的重要著作?妥當的解釋是,其一,偽作者自有其一貫之道,他據此來裁減諸家之說;其二,偽作者當有所本,……”[2],足見深掘《列子》一書的文本,來解讀此書的思想構架是可行的。
貫于中國傳統哲學之始終的根本意蘊是生命關懷,故而它更多關涉生命存在自身及與此息息相關的問題。基于這一特征,本文擬透過《列子》全書之文本,就此書的思想構架作整體通觀,試從生命的本源、生命的過程、生命的價值以及生命存在的應然方式入手,對《列子》哲學的生命意識作初步的分析。
一、自然而然之生命本源
人的生命由何而來?《列子》給了自己的回答。它認為生命是和天地萬物一樣自然而然產生的。
(一)生命的終極根源是——不生不化者
《列子》首先指出這種自然而然生命的終極根源是——不生不化者,《列子》把宇宙分成兩個部分:不生不化者;有生有化者。并指出不生不化者能使萬物生化而它自身不為它物生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列子·天瑞》)[3],它又無形無狀,無色無味;獨立存在默默運行,邊際不會終結,循環往復,規律不可窮盡;它無知無能而又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往復,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生生者未嘗終……味味者未嘗呈,皆無為之職也”,“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甘能苦,能膻能香。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列子·天瑞》)。不生不化者在往復運動中生化萬物,連綿續繼若有若無,不費絲毫力氣,其本身無增無減。并且天地萬物都離不開它,為它主宰。黃帝書言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列子·天瑞》,這種本原和萬物的關系是生與被生化與被化的關系,而且它關照萬物。有生者必有生生者,有形者必有形形者,固不生不化者為生物之宗化物之主,即萬物本原。老子認為道生萬物、道主萬物,“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第一章)[4],“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子無”(《老子》第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萬物得一以生”(《老子》第三十九章),這個化生萬物的“道”蘊含著生命,是萬物的母體,天下萬物皆源于道。《老子》二十五章用“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言道的特征,這和《列子》之不生不化者特征一致。可見在生命終極本源論上不生不化者是對老子“道”的承繼,與老子道生萬物,道主萬物觀點相合。而且文章在后文也提到了“道”它無始無終,終乎本無始,進乎本不久,也是常人所無法體察駕馭的,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最后,這種不生不化者的化生運動有其特色,“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列子·天瑞》), 即萬物在道的關照下自然生成,自然變化,自然消亡,并非有心用力而為之,要是說它有心用力而為之是荒謬的,即它周流萬物,自然而然。
《列子》在闡釋了不生不化者這一生命終極根源之后,接著引入氣,認為氣乃生命化生的物質基礎,氣的聚散變化致使萬物生化。
(二)生命的物質本根——氣
首先天地乃為氣所化,由氣而成。“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列子·天瑞》),后文也有提及天乃積氣而成,無處無氣;天地強陽,是氣啊!同樣日月星辰,風雨云霧四時也是積氣而成。“虹蜺也,云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列子·天瑞》),只不過日月星宿,是積氣中有光亮的罷拉。人之生命也是由氣而成,“若一身庸非盜乎?盜陰陽之和以成若生”(《列子·天瑞》)。可見天地萬物無不由氣生,以氣作生命的物質載體,所以有清輕之氣上而為天,濁重之氣下而為地,沖和氣而為人,天地暗含精氣,萬物由此化生。
而且文本還多處闡釋氣的特征。一者氣分陰陽,“陰陽之氣所不交,故寒暑亡辨”《列子·周穆王》,且陰陽二氣對生命影響不一樣,陰氣壯,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壯,則夢涉大火而灼熱”。二者氣有強弱,年輕人氣強,老年人氣弱,年近死亡氣也將衰.同樣氣之強弱影響人之生命,與人的性格形成相關“汝志強而氣弱,故足于謀而寡于斷。齊嬰志弱而氣強,故少于慮而傷于專”(《列子·湯問》)。三者氣是變化的。一生每個階段有變,在嬰孩時,氣志專一,和之至也;其在少壯,則血氣飄溢;老之將至,氣也將息。而且時時在變。“凡一氣不頓進,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亦不覺其虧。”(《列子·天瑞》)。盡管氣有變化,但它的本性是不變的,即純正之氣有其本性。“鵒不踰濟,貉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