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申不害變法圖強興韓國

2013/6/9 14:47:05 點擊數: 【字體:

申不害變法圖強興韓國
資料圖片
  
  申不害(約公元前385~前337),亦稱申子,鄭韓時期人物(今河南新鄭人),戰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韓為相19年,使韓國走向國治兵強。申不害相韓時,韓國已處弱勢。韓昭侯即位不久,頗具雄心,任用賤臣申不害即為一例,申不害才華得有用武之地。作為法家人物,申不害以“術”著稱,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代表人物。申不害“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犯”。臨死之前他說:“天道無私,是以恒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申子》即戰國時期法家申不害的著作。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為順應時代發展的歷史潮流,實現富國強兵的政治目的,紛紛進行改革變法活動。凡能在這種新舊矛盾嚴重沖突的社會大動蕩時期,尊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革舊鼎新,進行認真變法改革的諸侯國,都在一定時期內使自己的國家面貌煥然一新,取得較好的效果。申不害變法順應了歷史潮流,使弱韓變成了戰國七雄之一。

  申不害少年從學黃老(黃帝、李耳),信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并且可以互相轉化,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等。主張國君依法治國,實行嚴刑峻法,以術駕御群臣,操生殺之權。

  “鄭國滅國之時,申不害年歲在20至30歲之間。作為一個亡國賤臣,申不害可能雜學諸說。”省社科院研究員張湘霓在接受采訪時說,“因為在他之前的管子、李悝的學術理論中都有"術"的成分。有人根據申不害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痕跡,認為他是由道入法。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把他的思想僅歸為道法兩家。申不害"本于黃老而主刑名",擅長于黃老刑名之術,主張將法家的法治與道家的"君人南面之術"結合起來,是法家中主張"術治"一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韓國的改革主要是"修術行道","內修政教",即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

  申不害曾為鄭國小吏,韓哀侯二年(前375年),韓國滅掉鄭國,遂成為韓人,并做了韓國的低級官員。韓昭侯四年(前354年),素與韓有隙的魏國出兵伐韓,包圍宅陽(今鄭州市北)。面對重兵壓境的嚴重局面,韓昭侯及眾大臣束手無策。危急關頭,申不害審時度勢,建議韓昭侯執圭(古時臣下朝見天子時所執的一種玉器)去見魏惠王。申不害說:“我們"非好卑而惡尊",也"非慮過而議失",而是要解國家危難,最好的辦法是示弱。"故降心以相從,屈己以求存也。"今魏國強大,魯國、宋國、衛國皆去朝見,您執圭去朝見魏王,魏王一定會心滿意足,自大驕狂。這樣必引起其他諸侯不滿而同情韓國。"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位于萬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韓之權,莫如朝魏。"

  韓昭侯采納申不害建議,親自執圭去朝見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惠王果然十分高興,立即下令撤兵,并與韓國約為友邦。申不害亦由此令韓昭侯刮目相看,逐步成為韓昭侯的重要謀臣,得以在處理國家事務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公元前353年,魏國又起兵伐趙,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成侯派人向齊國和韓國求援。韓昭侯一時拿不定主意,就詢問申不害,應如何應對。“申不害始合于韓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擔心自己的意見萬一不合國君心意,不僅于事無補還可能惹火燒身,便回答說:“此安危之要,國家之大事也。臣請深惟而苦思之。”意為“這是國家大事,讓我考慮成熟再答復您吧”。隨后,申不害不露聲色地游說韓國能言善辯的名臣趙卓和韓晁,鼓動他們分別向韓昭侯進言,陳述是否出兵救趙的意見,自己則暗中觀察韓昭侯的態度,摸透了韓昭侯的心思。于是便進諫說應當聯合齊國,伐魏救趙。韓昭侯果然“大悅”,即聽從申不害意見,與齊國一起發兵討魏,迫使魏軍回師自救,從而解了趙國之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韓昭侯從申不害處理外交事務的卓越表現及其獨到的見解,發現這位“鄭之賤臣”,原來是難得的治國人才,于是便力排眾議,于公元前351年,破格拜申不害為相,以求變革圖強。

  在申不害相韓之前,韓國也曾進行過改革,但由于改革不徹底,政治上造成一些混亂。“晉之故法未息,而韓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改,而后君之令又下”(《韓非子·定法篇》)。一些貴族官吏便乘機欺上瞞下,各自為政,導致吏治腐敗,國弱民貧。針對這種情況,申不害“學術以干韓昭侯”主張以法治國,實行進一步改革,并吸取道家“君人南面之術”加以改造,提出了一整套“修術行道”,“內修政教”的“術”治方略。

  “申不害在先秦法家中以重"術"著稱,自成一派。”張湘霓說,“他主要是從道家那里吸取了"君人南面之術"加以改造,用來維護當時法家所主張的封建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因此,他由“任法”而轉入“重術”,把注意力放在解決隨著君主專制制度的建立而突出起來的君臣矛盾上。他的法律思想也具有這一特點。

  申不害認為,國君治國的主要方法就是“明法察令”。他說:“堯之治也,善明法察令而已。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黃帝之治天下,置法而不變,使民安樂其法也。”“智”是指以個人的政治素養、品德施政。“數”即是法度、法律。他曾說:“人君失之數而求之信,則疑矣。”他說的“信”與上文的“智”、“說”義同,是指憑個人的行為。君主只有用法才能使群臣的行為統一起來,只有用法的標準來衡量群臣的行為,才能使國家的義正。他把法比作稱量物體的權衡,用來考查群臣的行為,用“法”來治理國家,用“法”的標準來檢驗官吏的行為,國家才能夠得到治理,官吏的行為才有一個正確的檢驗標準,封建統治秩序才能鞏固。

  申不害的學術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的影響。他遵循老子的大統一哲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的是君主去除個人作為的“無為”,以便聽取臣下的意見。但是,申不害僅僅把這種“靜因無為”的哲學思想用于“權術”之中。

  為了完善這種方法,他進一步發揮《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決不是指君主無所作為,只是君主決策前的一種姿態。在關鍵時刻,申不害要求君主獨攬一切,決斷一切。申不害的哲學思想,是君主哲學,是政治哲學。這種哲學由道家的“天道無為”演化發展來,是他的法家“權術”思想的基礎。

  申不害主“術”,但他所說的“術”,是在執行法的

  前提下使用的,而“法”又是用來鞏固君主統治權的。因此,他并不是不講“法”與“勢”的。

  申不害提出:“君必有明法正義,若懸權衡以秤輕重。”為了說明“法”,他提出“正名責實”的理論。“正名”主張,首先由孔子提出。申不害吸收了這個主張,是名分等級,不得錯亂。與孔子“正名”不同之處在于包括責任、分工的內涵。申子“正名”的意義在于確定了“主處其大,臣處其細”的大原則,而且把這個原則具體化,即把名分按實際情況規定下來,然后進行任命,聽取意見,檢查監督。

  申不害認為,君主有了勢,定了法,其地位還不是穩固的,必須有兩面之術,不然勢與法就會變得威嚴而不受用,刻板而不通達。如果以術來聯通勢與法,就如虎添翼,無論動靜,都會使臣下懾服。他的術分兩類,一類是控制術,像前面提到的“正名責實”,就是講規定職責,考校監督的。還有如君主以靜治動的,無為而治的,這些屬于領導管理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類是搞陰謀,耍手腕,弄權術。

  申不害研究術,有正面的領導控制方法,也有陰謀詭計,我們現在不能說他是否道德,但可以說,他的思想和研究是可以啟迪后人的。

  申不害在韓國實行以“術”為主的法制,經過15年改革,加強了君主集權,使韓國“國治兵強”,政治局面比較穩定,國力也有所增強。但實行這種政策也產生了另一個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術”取決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較正確,有能力,國家就會比較興旺;相反,國家就會陷入混亂,老百姓就會遭殃。正因為申不害與韓昭侯用“術”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因此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韓國的問題。韓昭侯一死,韓國很快又衰落了。但申不害重“術”的法制思想卻為歷代封建帝王加強君主集權提供了理論和經驗,也為一些人搞陰謀詭計開了先河。

  修術行道治國策

  “申不害在韓國變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統治。”張湘霓說,“在韓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挾封地自重的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強族開刀。果斷收回其特權,推毀其城堡,清理其府庫財富充盈國庫,這不但穩固了韓國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韓國實力大增。”

  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滅亡,盡管韓國吞并了鄭國,但是和周圍其他勢力強大的國家相比,韓國的國力和國土面積依然弱小。而就在此時,各國開始了風起云涌的變法運動,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引起了韓國君主韓昭侯的興趣,他也想用一個法家人物在韓國施行變法改革,經過深思熟慮,他起用了當時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公元前355年,申不害被韓昭侯任命為相,開始施行變法。于是,申不害就正式提出了君主的統治之術,也就是官員的考核制度。除此之外,申不害還提出了君主要暗中用“術”,但不能讓下屬知道,這其實是給封建君主提供了一種權術,如果運用得當,這種權術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君主的權威不被侵犯和代替,不過,若只是過度地強調君主的權威,而沒有相應的法律制約,做下屬的也會運用自己的權術來對付君主。這是申不害沒有意識到的。

  與此同時,整頓官吏隊伍,對官吏加強考核和監督,“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有效提高了國家政權的行政效率,使韓國顯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局面。申不害除了講求法治之外,還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建立嚴格的官員考核制度,也就是任用、監督、考核官員的可行方法。他認為,對一個官吏的任用,要先考查他是不是名副其實地為百姓辦實事,以及他是不是稱職,言行是不是一致,對君主是不是忠誠。認真考查后,再根據了解的實際情況決定任免。申不害的這種主張,其實是首次提出了官員考核制度的建立問題,對于選拔賢良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后,他又向韓昭侯建議整肅軍兵,并主動請命,自任韓國上將軍,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為國家軍隊,與原有國兵混編,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使韓國的戰斗力大為提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申不害為富國強兵,還十分重視土地問題。他說:“四海之內,六合之間,曰"奚貴,土,食之本也。”他又說:“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當國

  富而粟多也。”因而,他極力主張百姓多開荒地,多種糧食。同時,他還重視和鼓勵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兵器制造。所以戰國時代,韓國冶鑄業是比較發達的。當時就有“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申不害相韓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韓國雖然處于強國的包圍之中,卻能相安無事,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并列的戰國七雄之一。

  然而,申不害雖然主張按功勞授予官職,但他并沒有以身作則。《戰國策》中就載有一個他“走后門”的故事。

  申不害私下請求韓昭侯給自己的堂兄封一個官職,韓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韓昭侯說:“這可是從你那里學到的治國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勞大小授以官職等級,如今又請求為沒有建立功業的兄弟封官,我是答應你的請求而拋棄你的學說呢,還是推行你的主張而拒絕你的請求呢?”申不害慌忙請罪,對韓昭侯說:“君王真是賢明君主,請您懲罰我吧!”對申不害“請仕其從兄官”這件事,史家歷來多有微詞,有說其虛偽投機的,亦有說其推行“法治”不堅決的,但從申不害重“術”和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來考查,倒不如說這是他對韓昭侯的一次試探,正是韓昭侯對“徇私謀官”的嚴正態度,使申不害看到韓昭侯真是一位有作為的賢明君主,從而堅定了助其變法革新的決心。

  “申不害以術治國,對韓政權的鞏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后世帝王在其統治政策中,也或多或少地用申不害的術去治御臣下,從而加強帝王的權力。”張湘霓評價說,“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申不害的變法成績作出了肯定,說申不害在韓國變法的十幾年里,國家太平、富強,兵力也非常強大,使得別的國家對韓國不敢有吞并之心。而且,韓國還擴大了自己的疆土。公元前353年,韓國攻打東周,占領了好幾個城池。公元前346年,韓國又和魏國聯合出兵,占領了楚國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因此,申不害是歷史上一個不容忽略的改革家,尤其是他提出的官員考核制度,給后代的君主選拔官員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記者馬國福【原標題:申不害變法圖強興韓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法制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