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于埃及艷后四百多年,中國的春秋時也有一位女子因為美艷、淫邪和特殊的身份,卷入跌宕起伏的政治漩渦--她就是鄭穆公之女夏姬。
《左傳》簡單概括了夏姬的生平:"子靈之妻殺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國、兩卿矣。可無懲乎?" 大意是說: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她一生中妨害死三個丈夫、一位國君、一個兒子,并且一國滅亡,兩位卿逃亡,是標準的"紅顏禍水"。《列女傳》里記載她"三為王后,七為夫人,公侯爭之,莫不迷惑失意"--夏姬的一生傾倒過三位國君、跟七個男人媾和。男人們一看到她,就神魂顛倒,喪失心智,導致政治傾頹,國家淪喪。
一個女人,真的能有這么邪乎?我們翻開史書,從《詩經》到《左傳》,得到的答案莫不是:YES!
夏姬早在待字閨中的時候就不慎檢點,也許是為了"嫁禍于人",鄭穆公把她遠嫁陳國大臣夏御叔。"夏姬"之名也從此而來,夏姬生了兒子,叫夏征舒。
夏姬的丈夫死后,陳國的另外兩個大臣孔寧、儀行父以及陳國國君陳靈公先后和夏姬私通。一個國君兩個大臣,三個有身份有地位有教養的男人共同分享一個女人,這件事被春秋民間小報進行了深度揭秘報道,但目前我們只能從《詩經·陳風·株林》記載中略知一二:"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兮? 匪適株林,從夏南兮!" 該詩委婉地諷刺了夏姬和陳靈公的丑事。
夏姬的兒子夏征舒受不了國君霸占自己的寡母,盛怒之下一箭將陳靈公射死,把孔寧和儀行父嚇得出奔到楚國。
當時正值晉楚爭霸之際,陳國內亂,給當時急需擴張霸業的楚莊王一個出兵的理由。公元前598年的冬天,楚莊王以平亂的名義,率領諸侯伐陳,陳國戰敗,夏征舒被車裂。在見到了夏姬美貌的楚莊王也立刻被夏姬的美貌傾倒,要把夏姬作為戰利品納入自己的后宮。
這時候,貌似大義凜然的臣子巫臣站出來,對楚莊王說:"我們號召諸侯來打仗,是為了平定陳國內亂,現在您要是收納了夏姬,表明是貪圖她的美色。這就沒法服眾了。"
楚莊王認為巫臣的話有很深的道理,決定不納夏姬。楚國王子羋側請求把夏姬送給他,巫臣又說:"這女子是不祥之物,為了她,已死了一個國君,滅亡了一個國家。如果娶她,一定后悔不迭。"羋側似乎覺察出什么,于是大怒說:"我不要她可以,但巫臣也不能要。"巫臣連忙辟謠說:"這是什么話,我怎么會有這種邪惡的念頭,我只是一心為我們的國家。"恰巧大臣連尹襄老的妻子逝世,楚莊王就下令就把夏姬送給連尹襄老。
而夏姬不久就跟連尹襄老前妻的兒子私通。最后大家得到共識:夏姬到哪里,哪里就會有作風問題,所以還是把她送回到她老家鄭國去吧。夏姬最后回了娘家
公元前589年,晉國打敗了齊國,齊國向楚王國尋求同盟。巫臣忽然向楚莊王自告奮勇,前往齊國締約。巫臣出發了,卻在經過鄭國的時候,宣稱奉了楚王的命令前來跟夏姬結婚。然后他連齊國也不去了,締約的事更拋到腦后,帶著夏姬,雙雙投奔楚國死對頭晉國。這時候,大家才大徹大悟:巫臣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夏姬。
此時的夏姬已經年逾不惑,還有這樣的魅力讓楚國最著名謀臣如此千方百計,輾轉曲折,實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然而正如巫臣自己所言,夏姬真是一個不祥之人。巫臣叛國,憤怒的楚國貴族們把巫臣留在楚王國的家族,不分男女老幼全體處斬。至此,所有和夏姬產生過關系的男人,最終證明沒有一個能夠得到好報。
夏姬最后的結局,史書上的記載并不確切。但是,無論是埃及艷后還是夏姬,都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人性中欲望的可怕和政治斗爭的殘酷,也許正如大導演吳宇森所說:"性和暴力,才是人類歷史的永恒主題。"文/韓雙嬌【原標題:夏姬:春秋時期中國版的“埃及艷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