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在曹錕賄選前,迎黎驅黎為曹錕賣了很大的力氣。因此在曹錕當選后與吳佩孚爭寵。曹忽略了馮近在咫尺,低估了他的重要性,沒有給他任何報酬,使他很不滿意,所以一有機會就倒戈了。大概在二次直奉戰事前,他駐軍南苑時期,就和胡景翼(陜軍第一師師長)、孫岳等,已有聯合倒直的密謀了。
馮的決心倒直,完全是黃郛與李石曾所運動。民國十三年的“五四”紀念日,蔣夢麟告訴我說:“我們就有辦法了!”所謂有辦法,就是指馮的倒戈。后來我去找林長民,林也對我這樣說。關于此事,吳子玉全知道,他對我說:“我不打敗仗,馮不敢倒戈。”
開仗后,曹錕臨時將大名鎮守使兼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孫岳(禹行)的軍隊調入北京,并任孫為京畿警備副司令,維持京師地方治安,把其他所有的軍隊都調出去打仗。吳在當時的意思,是想將自己的第三師留守北京附近,曹對吳說:“我這位置誰都愿意要,軍隊不必留駐北京了,你也去前方吧。”言下大有對吳不放心之意,所以吳在無可奈何中去了山海關。因此,馮玉祥回師倒戈,遂輕易地進了北京,幽禁曹錕于南海延慶樓,拘捕曹的兄弟曹銳及曹的親信李彥青,由黃郛為內閣總理,攝行大總統職務,馮玉祥、胡景翼、孫岳所部改稱國民軍。馮、胡、孫分任第一、二、三軍總司令,這就是國民軍的由來。到是年十一月下旬,他們就歡迎段祺瑞自津入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黃郛攝閣遂告取消。
馮叛變時我正在北京,當時在北京的軍隊,不論馮軍與直軍都很好,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事變后,馮率軍進入北京,但沒有任何新的措施。那天徐謙由天津回來,跟我在車站相遇,他問我:“怎樣?”我答:“不像。”(意謂不像是國民黨政變成功)我就去了天津。這時曹錕還是曹錕,在總統府做著總統,政府一切如前,社會、市面也沒有什么變動。過了兩天,我由天津回北京,孫岳才將曹錕的衛隊更換成自己的隊伍,等曹錕被幽禁后,才忙著辦迎段與迎孫(中山先生)的各種活動。
孫岳是國民黨,根本是反對吳的,他對吳的命令多是相應不理。胡景翼與馮玉祥兩人能夠合作,完全是李石曾從中穿針引線之功。
馮倒戈后與吳在京津線作戰,那時我正在北京,張之江說:“馮在找死!”可見馮的將領對吳的信仰之大。可惜吳只帶了兩旅人,兵力太少,不能打仗,在楊村北倉間打了一個敗仗,吳坐船出走。在大沽口外停了兩天,他走時,山海關方面還在打勝仗,哪知他走后,張福來也跟著溜了,弄得前方潰亂,無法收拾。
吳指揮的幾次戰爭,以這次打得最為出色,結果卻失敗了,真非戰之罪,乃人謀不臧。當時全國反吳空氣,主要是由于反曹而起,因為曹錕賄選,吳又是曹的大將。
馮玉祥自灤平回京后,命炮兵旅長孫連仲負責請曹銳來見他,因為曹銳給曹錕管錢,馮想借機迫他交出。孫連仲派鄧哲熙(仲芝)去請曹銳,曹銳不肯去,曹錕勸他去。曹銳當時給曹錕磕了一個頭,表示必死的決心,就跟鄧前往,中途入廁,吞食毒藥,到后即不能下車,很快地死去。曹銳死后,誰都不知道錢放在哪里。
曹錕的嬖幸李彥青自己并沒有直接管錢,管錢的人跑的跑,死的死,馮一怒之下,還是將李彥青槍殺了。【原標題:馮玉祥倒戈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