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話·國際化
5月2日下午,記者來到了到處洋溢著藝術氣息的鄭州市石佛村,在村中心街179號院,黃國瑞利用樓房頂部巨大的閣樓改建成的工作室,氣派而有個性,空間感非常強。“石佛一直有著蓬勃氣象和藝術創造氛圍,這是我最感欣慰的。”黃國瑞說。同黃國瑞一起談論當代藝術的話題,一同分享“石佛藝術園區”的設計和規劃,不經意就從陽光斑駁的下午聊到了星耀夜空的晚上。
他室內四壁掛滿的藝術作品,呈現著他生命個體的藝術底氣和氣質。那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淡定,在黃國瑞的眼神中能輕易讀到。他對藝術和生活深厚而強烈的激情,深刻滲透在他言語舉止中。
一個在國際大都市往來穿梭講學交流的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卻操著一口地道的河南話,這不與天天提到的藝術的國際化相悖嗎?其實,只有在黃國瑞的身上才會非常融洽和妥帖,統一與和諧。
作為藝術家,他自然關注家鄉。河南是傳統底蘊深厚的文化大省,更需要當代藝術提升文明品質,在河南建立當代藝術聚集地的責任讓黃國瑞回到石佛。愛家鄉,就從講河南話開始。他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任何人面前都說河南話。在美國多年,即使走在大街上,他也會大聲地用河南話和朋友聊天。有一次在紐約講學,他用河南話作開場白,博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他的理念是,素養好的人說河南話能提升河南整體形象。
近來,他正在籌拍一部名字叫《中》的電影。一個“中”字,挾裹著解不開化不掉的河南情結。樓下,村民的油鹽醬醋,煙火家長、紅白喜事、愛怨情癡;樓上,藝術家們的現代作品與藝術的國際化,極大的反差,極大的融合。娓娓敘述這種環境里平民和當代藝術家在這屋和那院的平常事,這便是電影《中》里的重要內容,據說劇中人物全說河南話。
冒險過程·殉道意識
黃國瑞叛逆并喜歡冒險,叛逆使他的藝術品有非常難得的個性品質;冒險是他舍生忘死為藝術的大境界,在美國的漂泊過程中,他獲得的藝術成就是必然的,一轉身回國,又是一次冒險行動。他冒險的過程也是體驗生命的過程,有人評曰:“對‘胸有成竹’的反叛,對‘意在筆先’的撥正,是生命深層的無意識,隨意地家常地流淌出來,正是黃國瑞的藝術追求。”
黃國瑞說,他是真心在幫石佛的藝術家們。大到學術定位、藝術道路的發展規劃,小到生活中的困難,甚至藝術家們的身后事,他曾考慮待藝術園區建成后,再建一座藝術陵園。藝術園區是他的心愿,藝術家們的歸宿是他的心結。“到我把心中的事做完,就可以安然地閉眼到那個世界休息了。”他淡淡的笑談,讓人震撼,這個藝術家的人生,透著為藝術殉道的悲壯意識。
石佛藝術村一直活力四射,一群思想活躍的藝術家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子。石佛藝術集聚地是黃國瑞和藝術家們的心靈歸屬地。人,最高境界的幸福,是心靈可以自由馳騁。
黃國瑞身邊的人說:“在當下社會,就以黃國瑞的名氣,若往俗里走,賺錢是件太容易的事情,可他從來都不。”黃國瑞生活工作在鄭州、紐約兩地。一方是國際繁華大都市,一地是河南老家的村落。他忙碌著,畫油畫、做陶藝、寫書法、拍電影。他瀝血操勞、嘔心追逐,為鄭州這座城市乃至河南的當代藝術,為石佛藝術村的藝術家們。
藝術創造·園區宏愿
黃國瑞強調:“創造,是當代藝術或時尚藝術的本質和核心。石佛藝術的宗旨是提倡‘創造’。”
他規劃籌建中的“石佛藝術園區”定位非常明確:園區的學術氛圍要濃,入住的藝術家必須是有藝術創造性、思想活躍的一群人。“這個園區建成后,會有一些國際知名藝術家進入,這對鄭州乃至河南的當代文化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舉措。當代藝術是真正屬于這個時代的審美主流。現在很多人一講話,就搬河南歷史文化底蘊有多深厚,他們忽略了當代文化的發展,如果藝術不與國際接軌,當代文化不強大,再強調歷史都沒多大意義。”黃國瑞說。
黃國瑞是最具藝術氣質的藝術家。在石佛村村民的眼中,黃國瑞身著休閑裝、平底鞋,吃餃子,喝面湯。他的生活看似極其簡單,卻也十分講究。黃國瑞也抽雪茄,喝咖啡,用自己設計的很考究的杯子喝茶,甚至連火柴盒都出于己手。黃國瑞,這個非常的普通人,行走在石佛和紐約中間,跋涉在當代藝術的途中。
采訪結束,黃國瑞又開始忙碌起來,因為5月7日,“石佛·黃國瑞新作展”將要在他的工作室石佛藝術村179號院開展。本報記者 張舒娜 文/圖【原標題:黃國瑞:當代藝術家的國際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