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王玲:讓“澄泥硯”煥發青春

2013/6/21 17:53:35 點擊數: 【字體:

王玲:讓“澄泥硯”煥發青春


    人淡如菊,雖然在藝術領域聲名顯赫,人前她依然如自己的澄泥硯作品一樣樸實無華。

    王玲和丈夫張存生都是安徽人,張存生三四歲就跟著父親學塑泥人。王玲家貧,她和弟弟的書本費都是靠她捏泥人換來的。共同的愛好使他們結緣,1985年,20歲的王玲嫁給了比自己小一歲的張存生。

    一年后,一直潛心鉆研泥塑的張存生因為技藝高超被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特聘為職工。在九曲黃河的岸邊,王玲夫婦尋找到一塊屬于自己的藝術天地。

    A

    與丈夫共同復原失傳的“澄泥硯”

    1988年7月,張存生接待了一位不尋常的游客——齊白石弟子、國畫大師盧光照先生。盧老得知他們擅泥塑,感慨地說:“一提到這個‘泥’字,就不能不想到黃河澄泥硯,宋代《硯譜》記載,黃河澄泥硯被唐代的文人列為硯中第一。可以說是硯中極品。更重要的,它是黃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是已失傳。”盧老說著,不禁動情落淚。

    老人的話打動了張存生和王玲,他們決心把“失傳”的澄泥硯找回來。1991年5月,在經歷了將近三年131次的試驗后,他們終于掌握了最關鍵的燒制技術,制作出真正意義上的“黃河澄泥硯”。久違的文化瑰寶重現于世。重如石,細如玉,觸之如童肌,扣之若金聲,視之光彩照人,貯墨不腐,寫字作畫飄出陣陣清香。當年,他們的澄泥硯制作工藝獲國家發明專利。1992年,澄泥硯作品又獲輕工部、商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頒發的最高獎——“天馬金獎”。

    之后數年,他們的藝術道路越走越寬,作品先后獲得了美國愛因斯坦科技貢獻金杯獎、第47屆尤里卡世界發明金獎等近60項國際和國內大獎。

    1999年,澳門回歸前夕,國務院安排每個省送一件禮品給澳門。張存生在河南省古建專家李傳澤的指導下設計而成的“九龍晷”硯,在80多個送審的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

    丈夫去世后,黃河泥成了王玲生命的一部分,她又抓起黃河泥,開始“九龍晷”硯的創作。4個月的時間里,硯制成。在存生逝世一周年之際,他們共同創作的“九龍晷”硯在中國文聯主辦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中奪得最高獎——“山花獎”。

    B

    獲獎只是起點希望上規模成產業

    如今,每一個清晨,當黃河的生靈還在酣睡中,王玲已經帶著六七個學生坐在工作室內。選泥、攪拌、沉淀、過濾、再沉淀、和泥、雕刻……每一道工序,王玲沒有絲毫的馬虎,雕刻上,只要有半點瑕疵,王玲都會要求學生們毀了重新再做,哪怕是即將進窯燒制的成品。

    這次,是她繼2001年、2007年兩次獲得“山花獎”之后,第三次獲獎。這件作品名為《八仙如意硯》,制作工藝復雜,燒制難度極高,作品看外形好似一把極富詩意的古琴,又似象征“富貴吉祥”的如意造型。經過精雕細刻,表現了“八仙過海 各顯其能”的情景,寓意一帆風順,萬事如意。這件作品的厚重與精致,令觀者愛不釋手。

    王玲說:“政府如此重視文化建設和產業開發,作為黃河澄泥硯的發明者和傳承人,我也準備抓住機遇,把這一曾經失傳的古老技藝發揚光大,初步想法是分成高中低不同檔次,擴大規模,引進設備,面向市場,形成產業。另外,在澄泥硯的基礎上,我還研制成功了金沙泥茶具等新產品,希望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能讓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喜歡上鄭州特色的工藝品!”【原標題:王玲:讓“澄泥硯”煥發青春】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2012-1-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