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處方流失之怪現狀】
處方流失之一:說親戚病重不方便來,其實是有目的的“盜方”
說起處方流失的現象,河南中醫學院三附院老中醫劉茂林教授十分無奈:“這太常見了!”
現在要求醫生開處方要寫得工整清晰:什么藥?幾錢幾克?怎么用?一天吃幾次?清清楚楚,不僅處方,就連病歷本上都要把病癥、用藥,寫得清楚明白,病人想留非常容易,想看明白也很方便。
但是,一些有目的的“盜方”,還是令那些老中醫覺得不是滋味。
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國家級名老中醫張東岳教授,講了一個不少業內人都聽過的例子。一位北京的老中醫,專治疑難雜癥。一次,他在為對方看病時,對方說自己并沒有患病,患病的是自己的親戚,病情十分嚴重,不方便來,所以自己替他來掛號。老專家看他掛號就排了數天的隊,而且說得可憐,就依據他說的詳細病癥開了方子。因為病人沒來,老專家只好開了個“比較穩妥針對性不太強的方子”。
這個人其實是來“盜方”的,而且盜的就是這類“通用的方子”;厝ズ,就根據方子制成了成藥,等這位老專家聽到傳言時,據說這人已經靠賣藥賺了近百萬元了。
處方流失之二:學生用老師的處方配好藥,裝進膠囊自己高價賣
與前者類似,不少學生也靠老師的幾個方子“發家了”。說起這些,省內一位知名的老中醫說,這種事情擋不住,幾乎成了醫院公開的秘密。
每年醫院都會有醫學院剛分配來實習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還有各地醫院過來進修的醫生。“多的時候,一個科室有20多個。”天天跟著老師看病、開方,時間長了,學生也會掌握老師的經驗方,“有的還是專門教他們的,生怕他們學不會”。
掌握這些經驗方的學生除了給病人看病外,也發現了“借方”致富的門路。他們會根據這些成熟的方子,在藥房配好,然后打成面粉狀,再到醫藥公司買來空心膠囊,“空心膠囊非常便宜,2塊錢一盒,一盒200個”。等把這些藥粉裝進膠囊,每盒價格就變成幾百元了。
也有圖省事的,直接把藥面兒裝進小號的塑料袋,一小包一小包地賣,這些藥一般只在小藥鋪出售,“有的還吹噓這是祖傳秘方,都是瞎說!”老中醫說,前幾年還有實習生直接在醫生所在科室售藥的,開完方子,直接賣藥。“學習一年,回家蓋樓、開醫院的大有人在。”
今年年初,一個學生過來看望這位老中醫,聊起幾年前的學習生活,學生感慨地說:“教授,你那幾個方子真是不錯,多虧了它們,不然當時生活都成問題了。”
處方流失之三:國外公司搞商業剽竊,老中醫缺乏產權意識,處方被盜
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醫院有一位已經退休的老中醫,憑借著自己的“妙方”,在業內非常有名?雌饋砥掌胀ㄍǖ闹兴帲唤浰钆,立刻有了奇妙的功效。
他擅治中老年心腦血管病、血管神經性頭痛及老年雜病,部分經驗方還被選入了“千家妙方”。他常說要拿平常的藥品,做最好的搭配,可見處方的搭配十分考驗功底。
他曾講過一個例子。幾年前,我國一位著名中醫應邀出國會診,對方派人給他抄方子,這位專家沒有在意。結果一年以后,他的處方被開發成新藥,反倒成了外國公司的專利……有感于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王永炎教授后來在國外會診時,都讓他們到中國來抓藥,并指定調劑師配藥,“就是想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及國家民族的利益”。他說。
【名醫】
不擔心藥方流失,覺得藥方幫人治病是好事,但是擔心“亂用藥方”造成誤診
哪個好中醫沒有幾個好方?這些方子大多數是沒有辦法保密的。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張東岳教授在醫院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方子——治療便秘的涼茶。
提起來,不少業內人都知道是他的方子,但內容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了。記者在網上隨便一搜,很容易就找到“涼茶治療便秘方”,藥物:槐米20克,胖大海10克(2~3枚),肉蓯蓉30克。使用方法:將以上三味藥放置帶蓋茶杯內……
雖然有的網頁會注明他的名字,不過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和他已沒有任何關系。不過他認為:“只要能治好病,大家知道也是件好事。”
對此,河南中醫學院三附院的鄭建民教授有同感:如果好的方子通過各種渠道流傳出去,為不少患者解決了病痛的折磨,那么對于中醫來說,也是一種最有利的宣傳。
在采訪中,也有不少老中醫認為,20多年來,我國的著名中醫人數驟減,這說明我國中醫藥正陷入傳承危機,藥方流失從某種角度來說,有利于中醫的傳承。
關于處方流失,專家們最擔心的就是誤診的問題。“每個病人的體質不同,季節不同,用藥用量也不會相同。”河南中醫學院三附院劉茂林教授說,中醫講究辨證治療,就是根據每個人的個體差異,結合每個人不同的心理、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因素綜合考慮,根據“君臣佐使”等原則開出適合其自身特點的方子,或調整藥方中幾味藥的藥量,或增減幾味藥,效果會大不相同。“任何一種藥都不能包治百病。”同一個處方,同一種病,不同的人吃效果不同。劉茂林說,就像夏天,有人可以喝綠豆湯或吃一些清涼的食物祛火氣。但如果是虛寒體質的人,就不能天天喝綠豆湯。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腹瀉或消化系統免疫力降低。正因如此,拿外流的處方盲目使用,可能會造成誤診。
另外,即便藥方對癥,購買的成藥跟湯劑相比,效果也不會相同。張東岳舉例,一個方子熬成的藥有200克,需要一次喝完,但加上蜂蜜等制成成藥,一般要吃7至10天,效果當然不如湯劑好。
【問路】
國外藥企利用中醫處方開發新藥賺大錢,我們怎么辦?
據一些資料顯示,隨著中醫從業人員出國就業數量的逐年增多,大量中醫技術和中藥秘方也隨之泄露或流失到海外,國外的高科技制藥企業借機加大研發力度,將在中藥基礎上研制成功的特效藥品以高出中藥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高昂價格銷售和推廣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比如,日本在我國“六神丸”的基礎上開發的“救心丸”,年銷售額上億美元;韓國的“牛黃清心丸”源自我國“牛黃清心液”,年產值也接近1億美元……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世界植物藥市場年銷售額超過160億美元,其中日本的漢方藥占世界銷量的80%,韓國的韓藥占世界銷量的15%,而中國雖是中草藥的發源地,卻只占世界草藥市場銷量的3%~5%。
河南省衛生廳醫政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已經要求建立專門制度,來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今年年初,吳儀副總理在2007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切實加強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國家將著手建立適應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需要的專門制度。”
【困境】
現行法律無法保護處方,處方有沒有知識產權?
“現有法律只對制劑的知識產權予以保護,方劑沒有納入保護范疇。有好方子,醫生可以申請制成院內制劑。”河南中醫學院三附院副院長李慶海說,我國目前還沒有法律能夠對中醫處方進行有效保護,如果醫生想對自己的藥方進行保護,只能將其制作成制劑。由院方向藥監部門提出申請,如果申請成功,再給病人開方時,只需寫出藥名,就不用一一列出藥的成分了,這也算是對醫生處方知識產權的一種保護。
但這個過程,需要數萬元的費用和煩瑣的審批程序,還有鉛、汞是否超標等多次試驗。
即便制成院內制劑,也只允許在審批成功的這個醫院使用。如果醫生工作調動,他的這些制劑不能隨之“轉院”,如要“轉院”,就要支付一筆不菲的費用,“而且轉過來后,原來醫院也不能再用”。
李慶海曾經在安陽市某中醫院工作,當時手上也有十幾種制劑,心悸平丸、袪淤寧心丸、強心合劑……特別是他最得意的袪淤寧心丸,這種藥主要治療心血管疾病,但后來臨床實驗證明,在減肥、美容、治療糖尿病等方面效果也非常不錯,“比現在電視上經常廣告的袪斑養顏膠囊都管用!”但就是因為這些制劑沒有轉到目前的工作單位,所以自己現在不能使用了。
“省內沒有保護處方的規定。”河南省衛生廳醫政處相關負責人解釋,開處方是一個醫生的本職工作,沒有辦法進行保護。同時,她說,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所有的方子都是老祖宗留下的,誰用都一樣,即使是醫生自己獨創的好方子,也多是在前人方子的基礎上增減幾味藥而已。
河南省中醫藥管理局負責人張重剛也覺得處方保護比較困難,“即使制成院內制劑,也只能是其他醫院不知道,醫院內部制劑室的人還會知道配方”。今報記者 吳婧【原標題:中醫處方流失的得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