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岑同志公務繁忙,還揮筆寫下這么多文學作品,領導干部中能有這樣的文才、這樣的毅力、這樣的精神的人,確實不多見。河南文學界對天岑同志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河南作家隊伍比較龐大,不事張揚,熱愛河南這塊熱土,整體水平高,非常團結,提升了河南的知名度。省委領導要求加大對河南文藝界的宣傳力度,把咱們的代表人物向外推介,為
文化大省爭光。這次研討會也將起到宣傳河南、推介河南的作用。一部大作的出世,對一個地方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有時候人們不知道一個地方,但知道一個地方的知名人物。有些人不知道南陽,但提起二月河大家都知道。李佩甫(省文聯副主席、作家):
南陽是“龍潛于水”出氣象的地方。南陽作家以“群”出現,在中國文壇是很不得了的。天岑的政治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眼光和視角,因而看問題開闊,生活透視顯示了更多的包容性,對人生人性人情的觀照比較溫情,用筆很老到,用詞恰到好處,與生活很貼近、很吻合,沒有裝腔作勢,沒有故意渲染。天岑其實已經找回了作家的感覺,骨子里是作家的視角,語言感覺很到位。可能因為公務太忙,小說寫得都不長,有些顯得簡白了一些,將來再寫或許更能鋪開。
二月河(省文聯副主席、作家):
我要說的話在《找不回的感覺》的“序”中已經說了。真正能代表天岑作品的藝術價值、思想意義,描寫人性變遷和商品時代人文理念的變化,沒有哪一篇能取代其中的《賴四偷婚》。一般來講,做官會將文人做壞了,文才很高的人,一做官就折騰不行了,這是一種現象。官做得好、文章也寫得好的人,在歷史上不多。天岑當過常務副市長,管百姓的菜籃子、錢柜子,油鹽醬醋都管。如果二月河正在樓上寫作,正激情澎湃、熱血沸騰時,老婆在樓下喊一句:“醬油沒了!”頓時,思想一下子沒了。天岑很讓我佩服,他能聽到“醬油沒了”還能繼續寫下去。文學不一定講理,能通過自己感情的延伸,讓讀者有一種認同和契合,創作的目的就達到了。
孫蓀(省文聯副主席、評論家):
我想起白居易的詩: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天岑是一個特殊的作家,寫人心折射世道,寫世道彰顯人心。好多人寫生活小說,常常對人物仰視,缺乏俯視的姿態和剖析的眼光。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作家開始俯看了,才有了李佩甫的《羊的門》一類的小說。大寫的人也要小看,如二月河俯看清代皇帝一樣,要做到透徹。天岑長期在政界,知道文字的分量,下筆很吝嗇,文字的質感、分量把握得很好。舉重若輕的敘述能力,老到的文字,骨子里冷峻的幽默感,是天岑小說的特點。
南丁(省文聯顧問、作家):
看了天岑的小說,感覺很鮮活。他的語言很樸素,很貼切。不過,《那夜·那燈·那女人》中說“客人”如何如何,這不符合南陽群眾說話的習慣,南陽人說“客”不說“客人”。《賴四偷婚》也寫得相當好。我覺得上半部寫農業經濟時代,很精彩,下半部寫市場經濟時代,不如上半部那樣自然天成,有些漫畫化了,有點“做”的痕跡。
田中禾(省作協名譽主席、作家):
我讀過不少領導寫的小說,但相比而言,他們沒有自己的哲學和思維,而南陽的作家善于思索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是三篇,《那夜·那燈·那女人》寫人性,《找不回的感覺》寫人生,《賴四偷婚》寫世態,這幾篇小說,是一個人性的貫穿,到《找不回的感覺》和《賴四偷婚》發生了轉折,是一個嬗變,是一個從人性的真善美,到理想主義完全破滅的過程,是價值觀念分裂的過程。
鄭彥英(省文學院院長、作家):
我一直喜歡南陽的漢畫,很飄逸。在天岑的小說集中,我找到了漢畫中純真的源于生活本真美的感覺。漢畫中的奔馬,小腿很細,是平的,以奔騰之勢躍于石上,很生動,但絕不是馬真實的跑的姿勢。天岑小說的感覺很多地方像漢畫中的馬,如《那夜·那燈·那女人》中的一床被子,只一床,這便是高于生活。天岑的小說,讓我看到了現代文學版的漢畫。
楊東明(省作協副主席、作家):
有些領導愛好文學,只是愛好,但天岑卻是真正的作家。《賴四偷婚》中的“賴四”刻畫得特別好,是一個點睛形象。《找不回的感覺》是天岑作為文化人、藝術人內心世界的真實感覺。這恰恰證明他是一個很溫情的、有情調的人,處理公務是他的職業,而骨子里他是作家。
何向陽(省作協副主席、評論家):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劉正縣》,讓人在看到人的善良之后,又看出人的荒謬。天岑抱著悲憫之心,不是聲嘶力竭地批判,而是將這個人物的靈魂一點點地披露出來,沒有拎出來的血淋淋的感覺,沒有石頭的尖銳冰冷。他的語言很溫婉、很溫潤、很溫和、很溫情,即使寫很瑣碎的小人物,寫陰暗,寫異化的人,他也抱有悲憫之心,不是寫到極致,沒有暴烈的語言。
王鋼(省作協副主席、河南日報文化周刊部主任):
天岑是一位“官員作家”,從政講的是共識,寫作講的是個性,兩者的關系他把握得很好。他決不是附庸風雅,在南陽作家群里,從一名文學青年開始,幾十年舍不下這支筆,文學是他癡情不改的夢想,是他的精神家園。天岑的面孔在這里變得生動。他是一個忠厚的人,忠厚是他的立身之本,也是他最有力的武器。相信他憑著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會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劉學林(省作協副主席、作家):
關于這本集子的名字,不光是因其中有這樣一篇小說,還是因為人們都在尋找失去的感覺。小說寫得很大氣、很包容,寫不好的事情也寫得很寬容。對于《賴四偷婚》的不足,我也和大家一樣,感覺結尾有點草率,有點欠火候。
周同賓(作家):
首先,天岑的小說好看。《賴四偷婚》有一個環環相扣的故事,起起伏伏,讓你不能不一口氣讀下去。《四單元三樓的兩戶人家》以細節取勝,故事很簡單,但好細節紛至沓來,一次次讓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動,不禁急于知道下邊還有啥名堂。其次,他的小說很真,顯然是從心靈中來,從生活中來。
王守國(大河報副總編、評論家):
天岑的小說我從頭看到尾,有兩點感受。一是他沒有刻意寫官場,譬如《劉正縣》,他寫的是人生、人性,寫一個人步入官場之后,和職業行為沖突之后的無奈和荒謬,寫出了人性的光輝,而不是刻意寫權力的爭斗,官場的扭曲。
何弘(省文學院副院長、評論家):
天岑的小說語言干凈、洗練。人物著墨不多,但很生動。《賴四偷婚》同張宇的《活鬼》有點接近。時代需要快讀小說,天岑的小說短,適合現代人的口味。
馬新朝(詩人):
讀了天岑的小說后,有一個感覺,就是給詩下個定義:詩就是在散文和小說結束的地方重新開始。我把行者的小說和天岑的對照一下,風格就是不一樣。天岑的小說寫現實多一些,行者的小說飛翔的多一些。小說、散文可不可以向詩學習,飛翔起來,讓它也有一些“缺席”的東西。
(鏈接:李天岑,河南鎮平人,南陽市委副書記,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1995年出版小說集《月牙彎彎》,2005年出版小說集《找不回的感覺》。)【原標題:從文學家園中找回感覺——李天岑小說集《找不回的感覺》座談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