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人
自古以來劉姓家族地位顯赫,英才輩出,稱王稱帝者多達66人,統治時間長達650年。其他英豪、名臣、名士萬古流芳者也甚多,最突出的是政治名人和文化名人。我們簡要述之。
劉累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來看,劉累是劉姓最早見于史書的名人。劉累是遠古部落聯盟陶唐氏首領堯帝的后裔,因上輩被封于劉國,以劉為姓。據《左傳》、《史記》等史書記載,劉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間,因出生時兩手上的紋飾像是“劉累”二字,家人以為吉祥,遂以劉累為其名。當時天降雌雄二龍,孔甲聽說劉累曾學養龍于“豢龍氏”,就命劉累養龍,劉累養龍有功,孔甲晉封其為右相,賜“御龍氏”。后來不知為何,兩條龍死了一條,劉累將其制成肉羹獻給了孔甲帝,沒想到孔甲食后感覺龍肉味實在美,命劉累再獻,劉累怕龍死事發,孔甲追究問罪,遂遷到現在的魯山縣昭平湖地區,墾荒漁獵,隱名改稱為“丘”,人稱“丘公”,稱其隱居的地方為“邱公城”。孔甲知道后并沒追究,丘公又改為劉累,劉累族人遂改姓劉。劉累百歲后卒。
劉邦西漢王朝的創建者,史稱漢高祖,沛縣豐邑(今江蘇沛縣)人。秦朝末年為亭長,奉命率民工去修阿房宮,至芒碭山下,已有不少民工逃走。他見無法交差,便率人進入芒碭山中,斬蛇起義,屢敗秦兵,后與項羽分兵入關。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乃還軍灞上,與秦人約法三章。后被項羽封為漢王,據巴蜀漢中41縣,都南鄭。曾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兵出漢中,與項羽展開5年之久的楚漢戰爭,項羽最終兵敗自刎。劉邦即位稱帝,國號漢,先在洛陽定都,后遷都長安。在位期間推行中央集權制,并推行重農輕商、輕徭薄賦等政策,恢復經濟。他建立的漢朝在歷史上影響巨大,“漢族”、“漢人”、“漢語”、“漢字”的名稱皆因漢朝而來。
劉徹即漢武帝。在位期間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設立太學,培養選拔人才,使儒學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在位 55年,以其雄才大略使西漢達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極盛時期。
劉武西漢文帝次子。公元前178年,劉武與劉參、劉揖同日被漢文帝分別封為代王、太原王和梁王,公元前176年被改封為淮陽王,公元前168年梁宣王劉揖逝世,劉武又被改封梁王,后奉命從首都長安前往梁國首都睢陽(今河南商丘),在位期間曾帶兵抵御“七國之亂”中吳王劉濞的進攻,功勞極大,其兄漢景帝劉啟曾許“千秋萬歲之后傳位于王”,后因儲位之爭未得志郁郁病逝,葬于永城芒碭山。在位23年,謚號為孝,故號梁孝王。
劉秀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字文叔,南陽人。公元22年,乘綠林、赤眉起義在舂陵起兵,大破王莽主力于昆陽;公元 23年以匡復漢室為號召,聯合貴族勢力,擊敗銅馬、招降赤眉等起義軍;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在位時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劉秀留心文學,重用高節之士。
劉永劉永為西漢梁孝王劉武的八世孫,其家世代為梁王,據梁地(商丘),故在梁地素有威名,聲望極高。王莽攝政之時,其父梁王劉立因結連平帝外家衛氏,被王莽所殺。更始帝(劉玄)立,劉永復被冊封為梁王,據舊地。后更始政亂,劉永遂據國起兵,以其弟劉防為輔國大將軍,招攬沛人周建等豪杰為其將帥,攻下齊陰、山陰、沛、楚、淮陽、汝南等28城,并遣使拜狂憲為翼漢大將軍(后又封海西王)、張歩為輔漢大將軍(后又封齊王),遂專據東方。更始敗亡之后,劉永自稱天子,在睢陽(商丘)登基。
劉備 即蜀漢昭烈帝,三國蜀漢的建立者,涿縣(今屬河北)人,出身漢遠支皇族。東漢末年,與關羽、張飛結為兄弟,決心復漢。后得諸葛亮輔佐,采用聯吳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大敗曹操于赤壁,占領荊州,奪取益州和漢中。公元221年稱帝,都成都,國號漢。與曹魏、孫吳成鼎足之勢。
劉裕南朝宋開國君主,字德輿,小字寄奴。祖籍彭城,遷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幼時家貧,販履為業,又曾耕地、捕魚,后參加北府兵。義熙元年(405年)擊敗桓玄,掌握東晉大權。出兵滅南燕,再回師擊敗盧循。西攻譙縱,收巴蜀,又出兵關中滅后秦。封宋王。公元420年代晉稱帝,國號宋。
劉知遠即后漢高祖。五代后漢建立者。本為沙陀部人,后世居太原。初從晉高祖起兵,因功拜中書令,封太原王。后晉時為河東節度使,累封至北平王。公元947年,契丹滅后晉,他乘機在太原稱帝,自稱是東漢明帝第八子劉曬之后,國號漢,史稱后漢。后建都于汴州(今河南開封)。在位期間,整飾軍隊,抗擊契丹。
劉錡南宋抗金名將,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宋高宗時任隴右都護,曾與西夏作戰,百戰百勝,威震西夏。建炎四年(1130年)為涇源經略使,從張浚參加富平之戰,破敵有功。后至臨安(今杭州)領宿衛親軍。紹興十年在順昌(今阜陽)保衛戰中設計使金兵終夜自相殘殺,大破金兀術主力于城下,使金人震恐喪魄。后受秦檜、張俊排擠,罷兵權任荊南知府。
劉基明初大臣,字伯溫,浙江人。元朝末年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江浙行省都事等職,被革職后應朱元璋之聘為朱元璋籌劃用兵策略,參與機要,立有殊功。朱元璋稱帝后,將他比作諸葛亮,十分倚重。明初任太史令、御史中丞,封誠意伯。
劉光第 清末維新派志士。光緒進士,授刑部主事。1898年參加保國會,7月提升為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新政。居官清廉,不媚權貴。湖南守舊派曾上書請殺康有為,他與譚嗣同擬旨詳加駁斥。戊戌政變時,與譚嗣同等一起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文化名人
劉向西漢著名學者、目錄學家、文學家。沛人,出身皇族;學識淵博,精通百家典籍,受命校理宮廷藏書,所撰《別錄》為我國圖書分類目錄的開山之作。另著《洪范五行傳》、《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劉歆劉向之子,曾為王莽國師,后謀誅王莽,事泄被殺。西漢末年古文經學派開創者、目錄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曾繼承父業,總校群書,撰《七略》一書,為我國目錄學經典之作。又著《三統歷譜》,造圓柱形標準量器,計算出該量器的圓周率非常接近當今的π值,世稱“劉歆率”。
劉熙字成國,漢末訓詁學家,北海(今山東昌樂西)人。所撰《釋名》一書為漢語語源學的重要著作。
劉勰南朝梁著名文學理論家。所著《文心雕龍》論述各體文學作品的特征和歷史演變,探討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的原則和方法,體例嚴整,博大精深,是我國最早的文學評論專著,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劉知幾唐代著名史學家。所著《史通》是我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對中國史學發展有重要影響。
劉禹錫 唐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詩人。重要哲學著作《天論》闡發無神論思想。有《劉賓客集》傳世。
劉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