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當教師、當民兵隊長、當村長,被推薦上大學深造、從事文學創作,自1978年以來,在全國多家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百余萬字……廖華歌說,她的人生經歷,就像伏牛山里的一條小溪,靜靜地但不懈地往前流淌。
在連續當選河南省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后,2013年年初,廖華歌迎來了一份更重的責任: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廖華歌說,當代表其實壓力很大,一舉一動都廣受關注,因此要更加愛惜自己的羽毛,嚴謹、嚴肅、嚴苛地自我要求。
作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河南省優秀專家,廖華歌表示,人生的前幾十年,她逐步學習怎么進行文學創作,而今后五年,她將學習如何當好一名全國人大代表,為文藝工作者發聲,為推動中國文化繁榮進步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觀點】創作要真實反映人性
作為一名作家,說到文學創作,不能不提到莫言和諾貝爾文學獎。“他下筆深刻,作品充滿了對人性、情感自然的展現。”廖華歌說,當前一些文學作品太缺乏“人性”自然表達,這是急需改進的。
2月25日,李安憑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片,一舉摘得第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桂冠。為什么他的作品能夠得到世界的認可?廖華歌認為,因為李安是在講述“最真實的人性”。廖華歌說,我們的很多作品不被世界接受,就是因為“寫東西沒有走向事物內部”,欲望太多、目標太多、太急功近利、太媚俗,為了迎合而迎合、為了宣揚而宣揚、為了目標而目標,“我們的時代要給予文學創作更多的寬容;而我們的作家、我們的文藝創作者,則需沉下心,創作直指靈魂的作品,想要感動他人,就必須先感動自己。”
【建言】好作品也要“會推銷”
“好作品需跟市場接軌。”廖華歌談及2012年大火的電視劇《甄嬛傳》時表示,它能夠被美、日、韓接連引進?一方面是制作精良;另一方面,內容“不假氣”;更重要的是,會營銷。“酒香也怕巷子深,想把文化做成產業,需要形成一個鏈條。”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廖華歌準備提交《關于進一步做大做強河南文化產業的建議》。她建議,河南文化要構建市場、人才培養及文學建設的通道,形成產業鏈。“比如文學作品,我們河南也有很多很好的文學作品,為啥不出名?不懂得營銷、沒有翻譯班底。”廖華歌表示,文化產業生產的也是一種“商品”,我們不僅要有很好的“制作團隊”,生產出很好的“作品”,還要有“市場部”、“營銷人員”,負責把產品推廣出去,“只有整個鏈條齊全,才能逐步把文化資源變成經濟的‘核動力’”。高冬麗/文【原標題:河南作家廖華歌:我想為中國文學創作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