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臺灣有一個很受文化界和知識界矚目的紀錄片系列叫作“他們在島嶼寫作”,五位導演用影像記錄六位臺灣作家的生活、作品和思想,包括:周夢蝶、鄭愁予、楊牧、余光中、林海音和王文興。周夢蝶是最后一個答應的,我們花了八個月!
第一次接觸周夢蝶時,心中揣想的是一位遙不可及的神秘詩人,不輕易開口,靜默是他和外界唯一溝通的方式;甚至,會猜測他即使說話也必然是云里來霧里去,同他的詩作那般充滿迷霧難解。誤解,他并不那么苦澀閉鎖、拒人于外,歲月雕塑的憂容表面下起伏脈動一聲一息,極緩慢低沉濃重的河南北方口音,不甚清晰口齒說出的卻是如此真實,真實!之后更長時間互動后,真實感的時間帶出淡淡喜悅,眼前是一位童子,不時地會跳脫時空帶來驚異。用一日的生活,一日的時鐘時間去臨近真實,去接近詩與信仰融合碰撞出的神圣性,人間和駁雜不純的神圣性,舍棄淡墨枯筆,大塊大塊色面堆棧如同席德進畫作中所欲想的詩僧: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楞嚴經》)
是周夢蝶所自解的“我選擇不選擇”。
周夢蝶清晨起床,全身赤裸的穿上一件袍子。赤裸的泡澡,一切是那么自然。他慢慢的吃早餐,要出門時坐在門邊,還把鞋子擺在桌邊,慢慢的穿鞋子。這是周公長期的生活習慣。當年他在武昌街擺書攤子,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他照樣寫他的書法不受別人的影響。一旁混亂的世界對他來講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早已經老僧入定了。我們常會在攝影機前意識到攝影機,也意識到周圍的一切,因為我們太在意外面了。
我對他很好奇,周公一直是非常神秘的。第一,他并不是來自學院,沒有在大學教書,更沒有受過任何文學訓練。他就是一個退伍的老兵,靠著擺書攤維持最簡單的生活。第二,他的詩和宗教的結合已達到一種很神秘的境界,他詩里流露非常多佛教的典故,甚至用了佛經上的語言,而他的生活本身也是在修行。第三,他已經是一個臺北非常重要的文化風景,整個臺北文化界如果少了周夢蝶,幾乎是少了非常大的一頁。作者:陳傳興【原標題:臺北如果少了周夢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