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藺相如乃藺相如而已

2013/7/8 17:26:16 點擊數: 【字體:

 小時候看小人書就知道《將相和》、《完璧歸趙》、《澠池會》,胡亂跟著大人聽戲,豐縣拉魂腔里也有《負荊請罪》,等到中學里再跟老師讀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當然是節選),藺相如就成了歷史中又一個我必須膜拜的人物。老師在課堂上交待:太史公說,藺相如智勇雙全,名重泰山,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像藺相如一樣,成為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人。我記住了。

  知道藺相如不是一個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人已經是許多年以后的事,知道藺相如不是一個名重泰山的人也已經是許多年以后的事,我知道這不能怪自己后知后覺,也不能怪我的語文老師,更不能怪我的地方戲和小人書。我不知道怪誰。我現在只是對自己年少無知時急于尋找榜樣感到不好意思。

  我對藺相如的不以為然還是因為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閱讀。做了語文教師,“廉藺列傳”這樣的教材經典想躲都躲不過,一再地教,就教出了懷疑。最初的懷疑是,藺相如為什么要站在秦的立場上說話呢?秦昭王二十四年,即文中所說的趙惠文王十六年,秦派人通牒趙說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國上下震恐,君臣惶急,苦無良策應對。此時,門客藺相如在主人繆賢的引薦下得以朝廷覲見。藺相如在朝廷上說的一句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他說:“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以物易物要雙方自愿,秦提議交換趙不答應為什么趙就理虧呢?

  還有一處懷疑,藺相如是一個心口如一的人嗎?在膾炙人口的“將相和”一節,廉頗拐彎抹角地聽到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就至藺相如門負荊請罪,這樣的脾氣稟性,以藺氏過人的聰明如何不知,直言不就行了嗎?他完全可憑自己的口舌在廉氏宣了惡言的當口就向其陳述利害得失,哪里用得著不上朝,不見面,路上撞見了還引車避匿呢?藺氏有些矯情地讓事件一直發酵到門客都請辭的地步,才好像不情不愿被逼無奈地說出自己偉大的胸懷——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二人為位列而矛盾,藺氏尚用此等苦心靜待廉將軍醒悟,為國可謂用心,在國家利益面前,個人榮辱能算得了什么?然而,同樣一個藺相如,數年后一眼識破秦人離間計卻并未盡力阻止趙孝成王犯錯誤。與廉頗當年與之爭位列相較,秦人離間計乃關涉兩國間戰爭成敗的大事,趙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的恰是廉頗,當年藺相如認為“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此時藺氏不更是該以自身勇氣痛陳利害嗎?如何僅僅指出而不強力阻止此等愚蠢事件的發生呢?這樣的表現哪里是一個良臣應持的態度。

  如果這樣的懷疑有一點道理,藺相如是要重新定義的。由是再讀再品再揣摩《廉頗藺相如列傳》,漸漸釋然。權當戲看,看一個人表演,看他如何心口不一,看他如何巧舌如簧,如何胳膊肘外拐,看他如何從舍人藺相如一步成為大夫藺相如,如何以性命瘋狂相賭相搏一下子從社會最底層成功站在權力舞臺的中央。當然,也看他功成名就后如何不再勇武。

  再無崇圣的心態后,我對學生也說閱讀須有個人的自我判斷,前人結論當重視只是不必盲從。為讀“完璧歸趙”,我查秦昭襄王,知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在前二十四年間,他攻韓,攻楚,攻魏,甚至攻齊,卻從未攻打過趙。有意思的是,秦昭王二十四年“完璧歸趙”事件后,秦開始瘋狂地找趙的麻煩,在接下來三年間三次攻打趙國,此后對趙的打擊不斷,直到秦的繼任者最后在地圖上抹去趙的存在。說個玩笑式推斷,“完璧歸趙”是否在客觀上招致了秦對趙的打擊?如此說來,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中以命相搏又有何意義呢?如果再扯得遠些,作為一國使者,居然言而無信,在他國國君“召有司案圖”、齋戒五日、朝廷接見后居然說璧沒了命有一條,這不是個人尊嚴問題,這是國無顏面之舉,千百年來此等行為總被人以佳話頌之,莫名其妙。有觀察者說秦昭王派人索璧并非為了一塊和氏璧,其真實目的只是想探看趙人反應,而趙的反應也讓秦看到了趙的虛實。我以為有道理,也想通了攻擊成性的秦昭王為何在被侮辱后沒有殺掉以命相搏的藺相如,當趙王作出派遣使者的決定時,其實就注定了此后定會遭到秦人無情的打擊。就秦昭王國書索璧事件,我相信藺相如有足夠的智慧看透秦人目的,在“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的話語背后,聰明的藺相如一定有其個人的立場。

  清人邵寶在《史記評林》中有一段話點評到完璧歸趙事件:“趙王知相如之必能完璧乎?曰:不知。相如能知秦之必歸璧乎?曰:不知也。然則何以使之?曰:相如以死殉,趙王以意氣任相如。璧完而相如歸,趙重矣;璧不返相如死之,趙亦重矣。國勢之重輕,于是系焉。”我不同意這樣的價值判斷,實際上當趙王做出了奉璧出使的選擇時,就已經沒有了國家尊嚴。事實告訴我們,璧歸與不歸,與國之輕重沒有任何干系,只對藺相如個人的命運發生意義。但其中有兩點邵寶說得很正確:一是藺相如也不知道和氏璧能否完歸。他在趙王面前信誓旦旦的保證只是在爭取一次人生的冒險機會而已,盡管這次機會風險極大,自己的身家性命十之八九要留在秦國,但不去冒險,自己只能久居人下。永無出頭之日大概是膽識與謀略皆備的藺相如無法忍受的,因此,他寧愿拿性命豪賭一把。于是,當國勢不強、群臣無謀、求使者不得的窘境讓趙惠文王焦急萬分、六神無主之后,藺相如用簡潔有力、條理清晰、信誓旦旦的言辭給自己爭取到了一次歷史事件的發生。這樣,我就能理解藺相如為什么會說出“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這種話。二是趙王在六神無主的情況下“意氣任相如”,在整個事件過程中,趙惠文王有一件事情沒有想明白,如果最初擔心因璧惹事會遭到強秦的武力打擊,那么藺相如的完璧歸趙豈不是更讓秦國惱羞成怒?在藺氏說出“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這樣毫無保障的豪言壯語時,趙惠文王就應該清醒地知道藺相如的出使是在玩火。可惜趙惠文王失了方寸,沒了判斷,憑頭腦發熱派遣出了一個人生冒險者。

  由于弱國心態特別是藺相如的出現,秦王的無理要求最終演變為一段流傳千年的智勇故事。實際上,“完璧歸趙”事件只有兩個開始,一是開啟了趙國走向滅亡的歷史腳步,一是一個人的命運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如此,關于“負荊請罪”事件,恕我用心思度他。藺相如在整個事件中的行為,怎么看都隱約有一個要掌控他人于股掌之上的設計線路圖。文人用謀略對付武將,在中國有歷史傳統,以曲計對付直腸子,歷史上也常被人當作佳話稱頌,其實許多情況下那些心計實屬恐怖手段,把別人玩于自己股掌間很好玩嗎?讓別人言聽計從于自己很有成就感?仔細去辨就會發現,雖非全部,但歷史中確有許多行曲計的人在曲計的核心位置只為一個自己,這樣靠不住的人可以舉出一串來。不幸的是藺相如正應了這樣的特征。從舍人爬上大夫的高位,藺氏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功高蓋主的廉頗是最大的麻煩,而讓這樣一個耿直、粗魯又直腸子的武夫不給自己添亂,只能用弱者姿態和最崇高的道義制服他,于是我們就看到了藺相如在“負荊請罪”中的表演。“名重泰山”,這樣的史上論斷和后世推崇很多,你只能當成一個個笑話。

  藺相如對人生機會的創造,相信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在我看來,名重泰山之人,首先是道德的選擇而非個人成功與否的機會選擇。藺相如有膽識,有謀略,智能兼備,實現了個人理想,但也僅此而已,不是什么值得我們一定效仿的偉大人物。

  發現這一問題已經十年之久,在十年間我帶過四屆學生,每一屆我都靜靜地等待學生的閱讀發現,今年,終于等到一個叫章薇威的學生出現,她在課堂上直接對藺相如形象提出了質疑。我覺得,這就是做一名語文教師快樂的地方。□張蟄【原標題:藺相如乃藺相如而已】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文匯報 2013-07-0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