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常罡海外拾珍記

2013/7/8 18:09:41 點擊數: 【字體:

 
    這些年來,海外中華遺珍回購的潮流方興未艾,移居美國之后,常罡除了在拍場上守株待兔,海外不起眼的古董店、盛大的博覽會,乃至雜貨店,也都是他海外搜古的場所,不光美國,還有英、德、丹麥等歐洲國家都在他的路線當中

  起初,常罡將自己近廿年海外搜古物的經歷寫出來時,草擬了一個名字《海外搜寶摭記》。2006年,他回京拜望王世襄先生,先生覺得這個書名值得推敲:“理敘雖通,仍當自謙。書之名,宜簡爽空靈,忌直白露實。‘搜寶’夸張,莫若‘拾珍’,‘記’便足矣,何贅‘摭’為?”于是,這本書有了王世襄先生賜名并提名的《海外拾珍記》,講述的是常罡在海外拾得的各種古物:牙雕、玉玩、竹木雕、文房清用、木器、書畫、古籍善本等等,還有追尋古物的個中樂趣:如何辨識?怎樣賞玩?典故究竟?

  《第一財經日報》通過電子郵件專訪了身在美國加州伯克萊的常罡,在他看來,搜尋古物,“眼力與緣分缺一不可”。

  音樂人歪打正著的收藏緣

  9年前,昆侖出版社曾經出版過一本長篇小說《靜窗手稿》,正是常罡所作。里面的主角“苑英”乃是一個博學高雅之士,每日沉浸于古代文化之中,甚至有些像一個書齋怪人。常罡對古物的癡迷程度,大抵不在他塑造出來的人物之下。

  盡管他是“生在紅旗下”的一代,對古人古事卻有濃厚興趣。小時候課堂上講的是“保護公社辣椒的小英雄劉文學”,課下他看的卻是古裝小人書,還和同伴們扮成《三國》、《說岳》的人物,在庭院中“持刀槍廝殺”。年事越長,他對古代的熱情益發增加。然而他在大學里修習的卻是偏重西方的音樂學,上世紀80年代還負笈海外,在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音樂教育學學位,回國在中央音樂學院做教授,講的也是音樂史。

  而中央音樂學院也與他的收藏息息相關。此校毗鄰的北京長椿街,有個自然而然形成的古董舊貨集市,當他還在中央音樂學院求學的時候,就經常去閑逛。那時還有一些文玩前輩也時常在那里閑逛,啟功、王世襄、朱家溍幾位大家經常去“揀漏”。不過那時他只是去看街頭各窯瓷器木石銅玉等等羅列,興趣盎然,不過還沒有開始收藏。

  等到他海外求學歸來,返回母校任教的時候,他開始了收藏古物的漫長旅程。最開始的理由非常簡單,“學院給了房子,自然要購置家具。當時很厭惡那些三合板、五合板、電鍍腿、塑料貼面的新式家具,覺得物劣而廉價,想用考究的硬木家具。此后又想買些古舊的硬木家具,進而發展到想收藏幾件明代黃花梨家具或清代紫檀家具。家具上需要陳設,墻上需張掛書畫,于是瓷器、文玩、書畫……越陷越深。”

  他的第一件藏品乃是來自“走街串巷收舊家具的小販”,“一件明代黃花梨長方凳,藤編軟屜尚在”。熱愛文玩的前輩們自然是他的忘年交,而心細的人,還能在馮亦代致黃宗英的情書當中找到他的身影,“前幾天小朋友常罡(是音樂家也是寫小說的,我和他的關系是從家里的一只破條桌開始的,原來那是只明代的木器,我不識貨,他要便送了他,我將條桌放在走廊里堆蔬菜,他卻供在大廳里)來我新居”(《純愛——馮亦代黃宗英情書》,作家出版社)。

  早年間,人們提到作家的嗜好時,總會將常罡對古物的熱愛提出來。而他去了大洋彼岸之后,又開始在那邊講起了古物的故事和辨別。他將自己鑒別古物的方法稱作“多多法”:“多讀,多看,多聽,多問,多思。”行內老先生們都是他學習的好老師,“王世襄先生、朱家溍先生等老一輩藏家,博物館的朋儕同好和木器、玉器行的老匠師均惠我甚多。”他對收藏有獨到看法,“文物不是可再生再造的資源,數目有限。但同一件文物會周而復始,反復出現,落入不同買家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收藏是無盡的過程。”

  海外拍場上心驚肉跳

  這些年來,海外中華遺珍回購的潮流方興未艾,緣于“國外好東西比國內多”這個說法日益成為共識。移居美國之后,常罡也常常出入各大拍賣場,在他看來這是“耽湎好古”、“沉疴難摒”,而他的朋友們則經常和他開玩笑,“雖說重在參與,其實就是‘瞎那兒摻和’”。除了在拍場上守株待兔,海外不起眼的古董店、盛大的博覽會,乃至雜貨店,也都是他海外搜古的場所,不光美國,還有英、德、丹麥等歐洲國家都在他的路線當中。

  他的實力無法與動輒天價回購文物的各大集團和富豪相比,那些“萬人矚目”的名重之器多半只能望洋興嘆。但是買小物件,也要仔細揣度,認真考證,“像我輩這樣囊中有限的,一定要量力而行。考證其真偽源流,裁度其文物價值”。這也是他所說的,“眼力與緣分缺一不可”。

  舊金山的博翰·伯德富拍賣會,每年春秋兩季有亞洲藝術精品的大型拍賣,而之前則各有小型拍賣會一場,名為“亞洲裝飾藝術品拍賣”,其實就是“汰剩次貨之‘撮堆賣’(北京方言,賤賣之意)”。本著“揀漏”的精神,拍賣圖錄每次寄到常罡手里,他還是要細細審閱。2004年有中國象牙雕刻部分,圖錄中有呂洞賓牙雕一座,“估價極低”,但是常罡卻覺得大有意趣,頗有“道仙之風”。他牽腸掛肚熬到預展,那日剛開門他就進去把玩,“心為之狂跳”,從該物的風格來看,“不能早于康熙,也不能晚于雍正”。本來他以為對此物有興趣的并不多,結果后來拍賣時還是有四五個“明眼人”和他一路競爭下來,價格則“已至起拍價之十數倍”。本來與他一直競價的藏家已經偃旗息鼓,但是拍賣師卻“音色柔而輕,似泣訴似挑誘”,不斷引誘對手。于是戰火重起,價格再三攀升。到了這個時候,貴賤已經不再是常罡考慮的問題,等到他最終拿下這座牙雕的時候,欣喜不已,甚至有了“頭暈眼花”的感覺。

  如此在拍賣場上的心驚肉跳,還有幾次。他心愛的清乾隆宮制紫檀炕幾,本來在伯德富拍賣會場上,是與紅木床配作一對,問津者罕見。他本來以為已經穩操勝券,結果與一個對該床一見鐘情的黑人競價再三,敗下陣來。后來他費了一番口舌,將炕幾從其手中買了下來。在他看來,拍賣會并非僅僅是富人的樂園,“去拍賣會的有各色人等,有富人,也有小康人士,有藏家,有古玩商家,有想致富的人,也有想學習此道的人”。

  拍場以外,他曾經在加州海濱小城卡美爾的舊貨店拾得春秋時的虎首玉璜,在舊書店老板那里入手清乾隆《御選唐宋文醇》,在古董節上邂逅金元時期的青白玉冠頂。每個古物都有一段故事,或是賣古舊書的奇特老板,在快餐店炸雞香味中驗看清版古籍,“對著燈光攤開一張張綠色鈔票”;或是經歷瀟灑豁達、萍水相逢卻對他信之不疑的新手古董商。

  而令他惋惜的經歷也頗多,或是邂逅的古物最終緣鏗一面,或是無知西洋藏家破壞古物。有一件劉海戲蟾的玉雕,常罡判定是康熙、雍正時的上等雕工之作,但是底部被原來的藏家鉆了孔,放入細細鋼樁,再用膠灌入,好使之能夠站立。這讓常罡萬分難過,“用北京匠師的話說,這個叫‘絕戶活兒’”。常罡以愛玉者之心觀之,覺得是“人殘妍堪憐”。于是他用了整整一天,屏息靜氣,“柔捻慢搖輕抽”,才把鋼樁抽出,殘孔里滴上了白蠟,“好在傷在足底,不妨礙觀瞻”。周舒【原標題:常罡海外拾珍記】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2008年07月19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王學忠詩歌現象” 在國外的影響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