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成(1836-1862年),太平天國將領。初名丕成,天王洪秀全嘉其忠勇,改名玉成。他是廣西藤縣大黎里西岸村人。出身貧農。幼時父母雙亡,依靠叔父生活。1851年,十五歲的陳玉成隨叔父陳承熔參加了金田起義。他在童子軍中表現極為出色,苦練一身好槍法。不久便當上了童子軍的首領。
1853年定都天京后,他又提升為“左四軍正典圣糧”,主管軍糧。1854年6月,西征軍進取武昌,由于清軍頑抗,久攻不下。陳玉成“舍死苦戰,攻城陷陣,矯捷先登”,他親率五百“天兵縋城而上,以致官兵潰散,遂陷鄂省”。十八歲的陳玉成在奇襲武昌的戰斗中,表現勇敢,建立首功,被提升為殿右三十檢點(位在丞相以下),統領后十三軍及水營前四軍。因他槍法高強,“三十檢點回馬槍”的美稱已是婦孺皆知了。在西征戰場上,陳玉成所向皆捷,1856年又提升為冬宮下丞相。同年,隨燕王秦日綱去救援鎮江,為清兵所拒,雙方相持不下,為解救鎮江之圍,陳玉成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坐一小舟,舍死直沖到鎮江,和守將吳如孝取得聯系。陳玉成、吳如孝會同秦日綱內外夾擊清軍,清將吉爾杭阿被殺得大敗,遂解鎮江之圍。緊接著太平軍云集天京周圍,乘勝力拔清軍“江南大營”。在石達開、秦日綱等各路大軍配合下,陳玉成率部參加了歷時四晝夜的激烈戰斗,清軍統帥向榮敗逃丹陽,自縊而死。江南大營的被摧垮,解除了威脅天京長達三年之久的肘腋之患,并使太平天國在軍事上處于全盛時期。
1856年天京事變后,為了扭轉危局,太平天國將士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洪秀全自任軍師,總理國政,積極著手組建新的領導核心。在1858年恢復了五軍主將制,陳玉成為前軍主將。
1858年8月,陳玉成、李秀成約集太平軍各地守將大會于安徽樅陽,制訂粉碎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制止清軍進攻天京的作戰方案。會后,陳玉成部由潛山過舒城,占廬州,9月直逼滁州烏衣。在這里與李秀成部會師。太平軍奮力合擊清江北大營統帥德興阿和蒙古都統勝保。為了消滅清軍主力勝保的騎兵,陳玉成部署了一支伏兵刀牌手。25日,勝保騎兵來犯,橫沖直撞,氣勢洶洶,刀牌手一躍而起沖入敵陣,盾牌護身,刀削馬足,殺得敵人人仰馬翻,勝保落荒而逃。緊接著一舉攻下浦口,殲敵一萬余人,使得德興阿付出巨大代價。陳玉成、李秀成乘勝分兵橫掃蘇北戰場,各路敵兵,望風潰散。浦口一役的勝利,摧毀了江北大營,解除了敵人截斷天京供應的威脅,緩和了天京危機,使太平天國在天京事變和石達開出走后的被動局面開始扭轉,軍威得到了重振。
當太平軍在江北戰場捷報頻傳的時候,湘軍頭子曾國藩趁機在安徽境內發動大規模進攻。清將德興阿、鮑超部進犯安慶,清悍將李續賓部接連攻占許多城鎮之后,又提兵圍困安徽重鎮三河,形勢十分緊張。
三河是廬州的咽喉,是天京糧食、物資的重要供應基地。太平軍在這里固守多年。在湘軍瘋狂進攻面前,守將吳定規堅守城池,告急求援。陳玉成聞訊后,一面啟奏天王調李秀成同去救援,一面率訓星夜馳援三河。陳玉成采取迂回包抄的戰術,率軍到達廬江縣西之白石山、金牛鎮以切斷敵人退路,命廬州守將吳如孝會合捻軍張樂行部南下阻擊敵人舒城援軍。李秀成也趕來在白石山屯兵為后援。太平軍集優勢兵力,使敵人陷入四面被圍的境地。1858年11月15日,李續賓部準備先發制人,突然襲擊陳玉成的營盤,沖過金牛鎮壓。陳玉成在李秀成配合下,將李續賓圍困營中。三河守將吳定規也從城中沖出,三路兵馬,一鼓作氣,攻破敵軍營盤,全殲清軍六千多人,兇悍一時的李續賓走投無路,自縊而死。曾國藩之弟曾國華哀嘆道“敞邑弁勇,自三河敗后,元氣大傷。雖多方撫慰,而較之昔日之鋒銳,究為減色”。清將胡林翼也供認“”三河敗潰之后,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于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
浦口、三河兩役的勝利,在太平天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鼓舞了士氣,穩定了局勢,太平軍從此轉為主動,出現了革命高漲的新局面。陳玉成、李秀成在戰斗中所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杰出貢獻,使他們成為太平天國后期威名顯赫的將領。1859年夏,二十三歲的陳玉成被封為英王。1860年,太平軍發動了圍殲江南大營的戰役。太平軍采用“圍魏救趙”的策略,李秀成從蕪湖發年兵,晝夜急馳,突然攻占敵人糧餉基地杭州,以引誘江南大營分兵來救。江南大營統帥和春果然中計。李秀成當即回師與從上游趕來的陳玉成部猛烈合擊江南大營,連破清軍營壘五十余座,數萬清兵潰散,和春狼狽逃竄。“營內存銀十余萬,軍火局內所有槍炮、火藥、鉛子等項不計其數”,都成了太平軍的戰利呂。粉碎江南大營的勝利,再次解除了天京之圍。
天京解圍后,1860年5月,洪秀全在天京主持召開了高級將領會議。洪秀全批準了洪仁軒提出的戰略計劃。為了執行先東進、后西上的方針,陳玉成、李秀成在人民支持下以破竹之勢,迅速解放了江浙大部分地區,江南清軍幾乎全部瓦解,清將和春等在絕望中自殺。
接著洪秀全組織第二次西征,決定由陳玉成、李秀成分別率主力沿長江向西挺進,于1861年4月會師武漢。9月,陳玉成率北路軍自天京渡江北上。11月進抵桐城西南桂東河,準備順道解安慶之圍,遂與清軍接戰失利。1861年3月,攻克離武漢只有一百六十里的黃州。當時,清軍主力在安慶、太湖一帶,“黃州以上,無一卒一將;武昌忙亂,不可言狀”。正在這時候,英國參贊巴夏禮從漢口租界趕到黃州,求見陳玉成,他恐嚇說太平軍攻取武漢會損害英國商業利益,奉告太平軍“必須遠離該埠”,又造謠說南路西征軍尚未進入江西,假如你們現在進兵漢口,勢將陷入孤軍作戰,遭到武昌守軍和安徽援軍的夾擊。由于英國的出面阻撓,更主要是李秀成出師較晚,進兵遲緩,會師誤期,所以,陳玉成就率主力回援安慶,致使西征會師的計劃落空。
安慶是長江中游的戰略要地,是天京的西大門,是西線太平軍的基地。安慶的得失,對于天京的安危息息相關。曾國藩集中主力圍攻安慶,1861年,陳玉成屯兵在安慶外圍據點集賢關。洪仁軒等也率軍前來增援。當時雙方的形勢是犬牙交錯,層層作戰,內線外線,互相包圍。湘軍集大江南北主力一萬多人,深溝高壘,圍城打援;太平軍是城內陣地防御,城外陣地攻堅,雙方展開了太平天國戰史上空前激烈的一次會戰。5月,陳玉成派主將劉玱琳率精兵屯集賢關外赤岡嶺,牽制湘軍。自己率保去桐城會合洪仁軒部,要棋盤嶺為清軍所敗。湘軍趁機攻陷赤岡嶺,劉玱琳苦戰三十余日,四千多精銳將士犧牲。9月5日,湘軍炸塌安慶北門城垣,突入城內,餓倒的一萬六千余名太平軍將士奮丐搏斗,全部壯烈犧牲。
安慶失陷后,陳玉成退守廬州,“請命自守”,并派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等遠征豫陜,“廣招兵馬,早復皖省”。陳玉成打算分兵掃北,“由汴梁直取燕京,共歸一統”。但這時他的處境十分困難,外有敵軍多隆阿部進逼,內有天王洪秀全的革職處分。1862處5月,多隆阿圍攻廬州,陳玉成決定棄城北走,同遠征的西北軍會合。正在此時,盤踞在壽州已暗投清軍的苗沛霖誘勸陳玉成前往壽州,并許以幫助陳玉成攻取河南。陳玉成不聽部下的再三勸阻,決意出走壽州,結果中計遭擒,被送往清帥勝保營中。陳玉成在敵人面前表現出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據《被擄紀略》載:苗將英王陳玉成上來。英王上去,左右叫跪。陳玉成大罵道“爾勝小孩,在妖朝第一誤國庸臣。本總裁在天朝是開國元勛,本總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爾見仗即跑。在白云山踏爾二十五營,全軍覆滅,爾帶十余匹馬抱頭而竄,我叫饒你一條性命。我怎配跪你?好不自重的物件!”勝保想以榮華富貴來誘降,陳玉成喝道:“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1862年6月4日,陳玉成就義于河南延津,時年二十六歲。
太平天國簡介
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開始的標志是1851年金田起義,結束的標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歷時13年。這次起義開創了中國不少先河,例如中國農民起義第一次遭到中外勢力共同鎮壓、利用西方宗教發動起義等。領導人為洪秀全,稱號為“天王”,首都稱天京(即現南京)。【原標題:英王陳玉成短暫的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