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劉懷廉,河南省臺辦主任宋麗萍,河南省文聯主席馬國強,中國現代文學館柏楊研究中心總干事周明以及鄭州市、新鄉市、新鄭市、輝縣市的有關領導參加了柏楊紀念銅像落成揭幕儀式。
先生魂歸故里 銅像佇立中原
上午8時30分,首先舉行了柏楊骨灰的安葬儀式。柏楊的夫人張香華,兒子郭本城,女兒郭素萍、崔渝生及親朋好友前往送行,寄托哀思。
柏楊先生的骨灰盒伴著鮮花被安放在早已準備好的石室內,然后被蓋上黃土、覆上綠草、鮮花。這個一直在反思我們中國人“丑陋”的中國人安息在了他的故鄉。
江水蒼蒼,云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上午10時30分,覆蓋在柏楊銅像上的紅綢被緩緩揭開。在現場,記者看到,柏楊坐式銅像高達兩米,左手按壓在膝蓋上的一本書上,右手托著下巴若有所思……其神情凝重中透著溫和,樸素而莊重。
銅像旁邊一塊天然石頭權作墓碑,墓碑上書“不為君王唱贊歌,只為蒼生說人話――河南輝縣人柏楊,1920-2008”。短短的一句話濃縮了柏楊的文人風骨、針砭時弊的錚錚傲氣。
柏楊祖籍河南輝縣市,生于開封市通許縣,病逝于臺北。柏楊是影響兩岸中國人數十年的人文大師,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和兩岸文化交流的促進者,在海內外華人中享有較高的聲譽,有華人處,就流傳著先生的作品。柏楊一生筆耕50余載,著述豐厚,其代表作《中國人史綱》是中國歷史通俗寫作中的杰出開拓之作、引領之作,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冻舐闹袊恕吩诋敶A人世界中流傳最為廣泛,該書自1985年8月出版至今,20余年過去了,其巨大的影響力仍在激勵著中國人反省習俗、完善人格。
省文聯主席馬國強說,柏楊先生魂歸故里,銅像佇立在中原,必將成為傳統文化的又一個精神坐標,讓人們銘記先人,樹大志,立大德。
柏楊先生雖然走了,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將永遠留在中國人的心中,永遠留在中原父老鄉親的心中……
人有多種選擇 回家也許最好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柏楊的夫人張香華說:今天天公作美,陽光燦爛,這兒到處是綠草鮮花,亡人可以安息,活人可以小憩,有一種很溫暖的感覺,我替柏楊感到高興。
談到柏楊的后事安排,張香華說:魂歸故里這件事,柏楊生前沒有直接說過。2008年中國現代文學館成立柏楊研究中心,邀請他參加,當時柏楊已經病得很重了,無法成行。我問他有什么話要說,他在紙上艱難地寫了一句話:“重回大陸真好”!這張紙原件保存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我把復印件帶來了。
張香華說:柏楊生前曾說骨灰要撒在綠島海面,綠島是臺灣臺東縣往東18海里的一個小島,那個地域,曾經是柏楊步入的地獄,也是他人生中的煉獄,后來又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柏楊對那里一直懷著復雜的感情,他在那里坐牢長達9年26天。他出獄那天,我去接他,他雖然很憔悴,但精神很好,一點也不萎靡。
這個場景成為我一生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瞬間。2008年,柏楊的部分骨灰撒到了綠島海面,部分骨灰由柏楊的女兒帶回了西安,如今又安葬在他的故鄉河南。人都不是單線條的,可以有多種選擇,回家也許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柏楊先生的墓碑上只有一句話:“不為君王唱贊歌,只為蒼生說人話”,這是他生前自己的選擇嗎?張香華說:不是,他沒有想那么多,這是我和柏楊兒女們的建議。這句話最能代表柏楊的心聲與情懷。
柏楊祖籍輝縣、出生在通許縣,為什么葬在新鄭呢?張香華說:都是故鄉中原大地,都是溫暖的黃土地,有什么差別呢?□首席記者 張體義 文 記者 李康 圖【原標題:作家柏楊葉落歸根 夫人張香華:我替他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