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綬青文學生涯五十年研討會由河南省文學院、河南省作協、《莽原》雜志社聯合主辦,來自北京、山西、青海等省市以及我省的40多名專家、學者及詩人與會,賀敬之、雷抒雁、屠岸、野曼等20多位著名詩人、詩評家發來賀電賀信,祝賀王綬青投身文學五十年,對他的創作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王綬青筆名辛梓,河南衛輝人,20世紀60年代畢業于內蒙古大學中文系,1955年開始發表詩作,至今已經整整五十年。曾任省作協副主席、《莽原》雜志社主編等職。其作品以詩為主兼及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同時攻研書法。出版過6部詩集,不少作品被介紹到國外并獲多種獎項。
王綬青倡導“以生命寫詩,詩才有生命”,他的詩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詩歌的精髓,散發著濃郁的民族氣息,在審美價值取向上凸現出深層次的文化底蘊。評論家認為,他堅持民族化的詩風和煉詞、煉句、煉意的語言創造,在形式上將民歌和古典詩詞的藝術經驗創造性地用于自己的新詩創作。句式上不拘一格,渾然天成。在對社會生活、自然景觀、人情世事和歷史滄桑的審視、思考和感懷中,表現出了強烈的憂患、責任和堅忍不拔的人格力量。詩評家朱先樹說:“王綬青的詩重在關注歷史和人物的描寫,從中提取出一種精神理想的詩意內容,寫出一種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充滿希望的東西。”
著名詩人、作家、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雷抒雁在賀電中這樣評價:“綬青先生的詩,洋溢著中原漢子的正氣、大氣和豪氣……綬青先生是個忠厚的詩人,人品詩品,相為表里。不追時尚,不改初衷,不求聞達,不驚寵辱,數十年如一日,癡于詩歌創作,口碑甚高。”
王綬青雖然年近古稀,仍然活躍在中國詩壇,可以說是河南詩歌界的一面旗幟。昨天,與會者在肯定其創作的同時,也對他今后的創作寄予厚望。
談到自己的詩歌創作經驗,王綬青一言以蔽之:寫好“人”字才是詩。首席記者張體義實習生夏杰【原標題:生命入詩燦爛了五十年 著名詩人王綬青文學生涯五十年研討會昨在鄭州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