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上校》講述了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上校與妻子孤苦伶仃地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政府能寄來退伍金。為此,上校每周五都到碼頭去等信,一直等了56年。而《兇殺案》則來自一件真實事件,來自馬爾克斯的一位朋友之死。在該書中,馬爾克斯試圖嘗試新聞采訪式的小說體裁。小說中描寫的事情發生在1951年,馬爾克斯的一個朋友在全鎮人面前被一對兄弟殘忍殺害。在馬爾克斯的一系列作品中,《上校》被他自己稱為創作生涯中最好的作品。他曾這樣說:“這部作品我寫了9遍,在我的作品中它是最牢不可破的。它可以面對任何對手。”而1981年出版的《兇殺案》,被馬爾克斯稱為最成功的作品。小說出版后在歐美引起了強烈反響,作者也因此再次成為世界文壇矚目的焦點。有評論認為,與《百年孤獨》的魔幻、瑰麗、恢弘迥然不同,《上校》和《兇殺案》在寫法上更寫實、生動、細膩,作者勾勒現實的種種殘酷悲涼,以悲憫之心道出人世的無盡冷漠。
而對于作家通過作品表達對現實的看法,劉震云、格非、麥家昨日也分別發表觀點。劉震云認為,凡是政治和社會問題突出的民族,這個民族產生的作者,好像從娘胎里帶著胎記一樣印在他的作品里。比如略撒、米蘭·昆德拉等。但這些作家好就好在,能夠把政治和社會的因素化到生活中這個人物的愛和恨里。格非對此表示,一個好的作家應該是某種重要價值的守護者,他要提出價值,要保護這個價值,得比網絡上的那些批判要往前走。(記者 劉婷)【原標題:劉震云:現實像“胎記”一樣印在他的作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