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子夏的先祖是晉國的卜臣,因與晉君不和被誅戮。至子夏之父卜周啟時,在晉國東部邊緣與衛國交壤處的溫邑落戶。卜子夏出生時,其父看到東方有顆明亮的商星,想商星出現太陽即升,兒子定會耀祖光宗,便為兒取名商。卜商在刻苦學習文化時,還隨村中武藝高強者學習練功,也常隨經商者上太行山、王屋山,借山水文化陶冶情操,從小就具備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公元前493年,年僅15歲的卜商,聽說孔子在衛國帝丘,收徒講學,便步行數百里去求學,一路風餐露宿,啃干饃,睡破廟鉆草垛。孔子收徒需交摯禮,因他家貧兩手空空,孔子見他學志宏毅,功底扎實,便破格收其為弟子,為他取字子夏。
公元前484年,孔子返回魯國,見自己求仕無望,決定修編《詩》、《書》、《禮》、《易》、《樂》、《春秋》諸經,由弟子們傳授下去,以實現他的宿愿。卜子夏鉆研《春秋》文學成績突出,孔子將他安排在身邊,一面由他照料自己的身體,一面幫助自己收集整理資料。
公元前479年4月,孔子與世長辭,卜子夏聞訊前往吊唁送葬,并為恩師守墓三年。三年中,他時時思念恩師,反復學習翻閱了孔子創立的“六經”,決定守墓期滿后收集恩師教誨,編撰《論語》一書,豐富儒學內容,同時為五經注疏,讓更多的人加深和學懂“五經”。卜子夏提議搜集編撰《論語》以紀念恩師,得到眾同窗的認可。后來經推舉,卜子夏主筆,編撰完成了《論語》一書。之后,他又為《詩》作《序》,為《易》作《傳》,為《禮》作《喪服》等,完成了注疏“五經”的任務。
卜子夏中年時期,以博達的學識,傲然的氣質,堂堂正正立于世上,活動于魯、衛、奇、燕一帶,后終棄官從教,在衛國境內教授弟子,決心繼承恩師遺愿,弘揚廣大儒學。他在教學中,創立了章句教學之法,解決了孔子教學時間長而非財力無法學結的困難,為我國漢代興起的儒學之風,奠定了堅實廣泛的基礎。
卜子夏晚年移居離魏國都城安邑較近的今河津市辛封村,長子卜芹先他而卒,他哭瞎了兩眼。公元前400年,卜子夏以108歲告終,逝后葬于家鄉魏國溫邑。
卜子夏在孔子弟子中排行第4位,在十哲中排行第10位,是我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后第二代宗師。他的文化教育理念和整治思想,不但繼承傳播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而且講究實際,還孕育了法家的啟蒙思想,培養出吳起等軍事家,繼而荀子、商鞅等精英的出現,終使秦統一了中國,使中華民族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在文明史上大大前進了一步。【原標題:古代名人之一:教育家卜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