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作為一名戲曲演員,您在一些戲曲電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像《人歡馬叫》中的劉自德、《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常倒霉”,你把這些人物演得惟妙惟肖,請談談您是如何成功塑造這些人物的。
任宏恩:舞臺表演和電影表演不一樣,舞臺上要求人物要夸張一些,而電影則要求人物真實,要跟生活貼近。《人歡馬叫》是我參加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為追求生活中的真實感,我4個月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不住到家里,和人家一起住到牲口棚里,注意觀察農民和牲口相處時的一言一行。有了這樣的生活積累,我在后來的表演中就自然多了。我覺得要塑造好戲曲電影中的人物形象,生活基礎與積累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要有表演理論的指導,在拍完《人歡馬叫》后,我利用半年時間參加了一個全國性的導演班,專一學習表演理論;熟練的表演技巧也很重要,這需要表演者從個人生活閱歷、藝術表演閱歷中逐步體會、提高。
記者:5年前您主演的戲曲故事片《我愛我爹》在國內備受好評。而今年開拍《我愛我爹》的姊妹片《我愛我孫》時,與您演對手戲的是國內著名的小品演員高秀敏。您當時是否會有壓力?
任宏恩:在《我愛我孫》中我是第一主角,在得知要與高秀敏合作時,我確實有壓力,因為她是國內知名度很高的演員。我當時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后來在合作中我們相互交流、出主意,合作很成功。
記者:您從藝多年來,除舞臺表演外,還參與拍攝了多部戲曲電影作品,您更看重哪一種藝術形式?
任宏恩:舞臺表演更能貼近觀眾,我很喜愛舞臺表演。不過我最看重的還是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我現在的理想就是能再多拍幾部電影,多塑造幾個人物,能給觀眾帶來更多的笑聲,這也是我現在最大的心愿。我從上世紀60年代首拍《人歡馬叫》后,至今近50年里共拍了6部電影,其中《人歡馬叫》人們稱我是初露鋒芒,《倒霉大叔的婚事》被稱為是趨于成熟。
采訪結束時任宏恩向記者透露,他目前正在籌拍一部新的電影,名叫《石頭夢》,是反映上世紀30年代中原農民生活的一個戲曲故事片,這也是他即將開拍的第7部戲曲電影。(本報記者王春生)【原標題:渴望帶給觀眾更多笑聲——任宏恩專訪】
任宏恩簡介:
今年63歲,自從13歲踏上戲曲這條路,一直沒有離開過舞臺。50年來,他不停地從生活中汲取養分,并博采京劇、話劇、河北梆子等眾多劇種之長,不斷豐富自己的演技,創造出一大批性格鮮明的舞臺形象。而他主演的《人歡馬叫》、《我愛我爹》、《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一系列優秀劇目,在我省乃至全國都家喻戶曉,任宏恩也因此成為我國戲曲舞臺上的一棵“常青樹”。在豫劇丑角中,任宏恩的藝術表演也獨樹一幟,他的表演詼諧本色,貼近生活,為豫劇丑角行當藝術增添了新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