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布衣,河大宗儒 ——記文學院老教授許來渠
2013/7/15 11:37:4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他有詩人的氣質,評論家的才情,紅燭般的心田,大地般的胸懷,這位為河北大學付出了半個多世紀的老人,是留給我們最溫暖的記憶的人——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寫作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河北大學文學院的退休老教授許來渠。
許教授于1935年臘月十九出生在河南焦作的一個農村。母親產后就離開人世,都是依靠繼母將他哺育成人。上過私塾的爺爺從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名句中為就愛孫取下了“許來渠”這個名字。許教授自幼飽讀詩書,并學習了珠算、地畝飛歸等基本知識。1947年春進入鄭州三中學習,后因多種原因被迫休學。1950年與比他年長五歲、善良能干的姬廣蓮結為夫妻。復學后并于1952年考入鄭州第一高中。高中畢業后就參加工作,并于1956年通過自學考入天津師范學院(河北大學的前身)。畢業后由于學業優異留校任教,退休后被學校返聘繼續從事教學工作,2007年告別學校講臺,潛心整理多年的學術專著。
波折求學之路
1947年焦作大旱,由于姐姐都已出嫁,再加上父親病重,為了維持生計,許教授主動提出休學,擔當起家庭重任。回鄉后當即被推選為李村鎮的財糧主任,負責起1000多人的財糧工作,并贏得了“小財糧”的名聲。由于工作優秀,徐教授聲名遠揚就連市里的領導都有所耳聞。
危機過后的1950年許教授復學,兩年后考入鄭州第一高中。由于他成績優異,畢業時被推選為校里只有七個名額的留蘇預備生之一。但在考試前一天突然病倒,校長非常看中他的才華,安排了專門的醫護人員照料他參加考試,但病痛還是嚴重影響了他的發揮,遺憾地失去了此次留蘇深造的機會。
高中畢業后,省教育廳發表通告把他分配到天津市和平區干部業余中學當老師,但是許教授并不滿足于此,他還有更遠大的志向:報考大學。在任教之余,為了圓大學夢他不得不起早貪黑學習功課。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后許教授便拿到了天津師范學院(河北大學的前身)的錄取通知書。
進入大學校園后,許教授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全天候開放的便利條件,通宵達旦地刻苦閱讀,寫感想,做筆記。許教授告訴我們,他經常讀書到凌晨四點,小寐一會兒后,六點繼續開始一天的圖書館生活。具有擔當意識的他還利用每周二、周四的晚上到一家中學上課,賺得了大部分的學費和生活費,用自己的汗水減輕了家庭負擔。
漫漫教書生涯
許教授大學畢業后一直留在母校從事教學工作,他是現在為數不多的能貫通整個文學類課程的教授,文學創作、文學評論、民間文學、外國文學、大學寫作等課程無不精通。40余年來,許教授治學風格嚴謹。他總是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和學生的反饋信息,不斷地編寫講義,擴充新的內容。另外他還十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講的理論不空洞,總是和創作相聯系,得益于大量的閱讀積累,許教授能自然地貫通各大名家,比喻用典行云流水,博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他的付出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他曾經三次被評為“河北大學優秀教師”、“教書育人模范”,這些榮譽都是對他教學工作的肯定。正如他的一位學生的評價“先生正如他的名字‘來渠’,他就像一泓潺潺流淌、不知疲憊的清甜的渠水,孜孜不倦地澆灌著充滿生機、渴望成長的滿園桃李。”
據統計,許教授教過的幾千名學生中,僅省廳級以上高干和正高級以上職稱的專家、教授就有近百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許教授用自己的精神之花換開了教學生涯的滿園春色。
筆下成績斐然
早在求學期間許教授就特別專注于文學創作和文學作品的批評研究。1957年,青年評論家李希凡到我校講學。由于受到李教授“每年讀兩千萬字”的影響,許教授給自己定下了“每年讀三千萬字”的目標,這不僅僅是一句空口號,他更是實實在在得做到了,而且堅持了很多年。交談中許教授教育我們“不動筆墨不讀書,要多讀多寫”。他當年就是這樣做的,讀了很多書的同時也寫了不少筆記。他的恩師趙立卓看過他的寫的作品,認為他很有天賦,鼓勵他多寫書評、影評。隨后他以毛剛為筆名寫的關于《枯木逢春》和《雛鳳凌空》等電影的評論就發表在《天津日報》副刊上。他常常有與別人不一樣的觀點,比如對于人們無不推崇的詩仙
李白,他卻以另一個視角讀出了李白詩歌的局限性,并寫了相關論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教書之余的全部課余時間,許教授都花在了文學專著上現已出版各類作品近20部,并多次獲獎。
退休之后,慕名而來找許教授為自己的作品作序、作評論的青年作家接踵而來。直至今日,徐教授已經做過50余篇序。在采訪之余許教授還給我們展示了他為學生的作品作的評論,整整七大張稿紙,字體清秀認真,這讓我們充分感覺到了他對晚輩的關心。許教授還向我們講述了為花山文藝出版社的四卷本《莫泊桑中短篇小說全集》做序的過程,僅僅用10天就成功地為這部巨著作成了序,實在是非常人之力而為之。
孝賢至德揚名
孝道潤人,賢德銘心;處事千宗賢是本,待人百善孝為先。許教授一直用他的行動詮釋著孝與賢的真諦,在父親去世后許教授更是傾全身之孝照顧繼母。老人孤單,他把老母接到了保定來照顧;老人患病,他四處奔走為老母求醫問藥;老人記性不好,每次吃藥前他都親自叮囑;老人病重住院,他聯系到保定市最好的醫院并且親自床前照顧……。正是這樣的孝行,感動著身邊的人,2007年他被授予“全國十佳孝賢”稱號,榮獲“孝賢至德”的金匾,并且是以高級職稱獲得此稱號的第一人。
“孝賢至德”這塊金匾不僅僅體現在許教授的“孝”上,在與他近三個小時的交談中我們更是為他的“賢”而折服。據了解,在許教授的一生中直至現在都受到過一些在我們看來難以忍受的不公平待遇,但是他卻是一笑而過。在許教授《我的記憶》一文中,僅僅以“不去細說它吧”對此作為了結。在他看來,所謂名利都只是暫時的,而專注于學術著作研究,留下更多的文學作品,這才是能被后人永遠記住的東西。他經常告訴自己“要多想如意的事,忘記不如意的事”。也許正是這份難得的豁達的心態,才使得許老在年近八十的高齡時依然看上去那么矍鑠健壯,眼不花,耳不聾,臉上自然舒展的笑容顯得那么慈祥。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追名逐利之風漸行的社會里,這樣一份淡泊之心猶顯珍貴。
言有物,行有格,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盞臺燈,幾本書,一支鋼筆,幾張紙,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許教授書桌上的擺設,他就是這樣一介布衣的姿態,卻展示了河北大學一代宗儒的風范。
編者按:對于許來渠教授的成就編者更敬佩許老的為人。一個老人更能了解老人的孤單,在老母親患病期間許教授不離不棄。《陳情表》一文臣侍湯藥,未曾廢離。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其言之深,情之切,讓人無不感慨。許老正是如此——盡孝盡忠。
許來渠教授寬廣的胸襟讓他更加專注于對學術的研究,世俗之風吹不到許老純凈的心靈凈土。他用畢生的汗水給后人留下了一比巨大的文化財富,每一次潛心的研究成果都訴諸筆端化為我們可以觸及到的文化盛宴。在下面就是許教授的研究成果:《新時期河北詩歌創作論》河北人名出版社1990年9月版(獲首屆華北區文藝理論二等獎);《情與美》花山文藝出版社 1990年9月版(獲第二屆河北文藝理論“金鹿”獎);《小說創作論》花山文藝出版社 1991年9月版(獲第五屆河北文藝振興獎并立三等功一次);《載心集》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4年5月版(獲第二屆華北區文藝理論二等獎);《芙蓉夢》(詩歌集)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6月版;《回味人生》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當代爭鳴愛情短詩抄?評點》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版;《趣味兒歌300首》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版(榮獲華北區民間文學評獎二等獎);《大學寫作文選》(任副主編)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榮獲河北省寫作協會二等獎);《自由與愛情》中國外文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國歌謠集成?河北卷》(任副主編)中國ISBN中心2004年4月出版;《許來渠文集》(目前出版至第九卷,包括《芳馨卷》、《情美卷》、《載心卷》、《回味人生卷》、《自由愛情卷》、《披文入情卷》、《文學講座卷》、《趣味兒歌卷》。作者:孟子杰 李笑【原標題:一代布衣,河大宗儒 ——記文學院老教授許來渠】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我們》 201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