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記者采訪了該系列傳記的責任編輯和部分作者,讓他們帶讀者走近有血有肉的紅色領袖。
采寫《紅色第一家族》
作者馬社香八次去韶山
除了毛岸英、楊開慧等眾所周知的人物,毛澤東還有多少親人為革命做出過犧牲?對韶山老家的父老鄉親來說,毛主席帶給他們的影響又是怎樣?重上井岡山時,毛澤東的心情究竟如何?這些不是干巴巴的歷史資料所能告訴我們的。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紅色第一家族》于2004年出版。
作者馬社香是湖北著名的黨史研究專家,“她不喜歡編資料,喜歡到第一線去采訪,獲得第一手材料。”該書的編輯呂薇這么形容她,“計劃出這本書時,她光韶山就去了8次,井岡山去了三四次,聽說楊開慧的嫂子李一純曾在廣州農民講習所工作,她又奔赴廣州找老照片。”在呂薇眼里,馬社香就是一個認真到讓人敬佩的作者,“一出去就兩三個月,深入走訪調查,在縣里村里都能住下,不怕艱苦,回來時又黑又瘦。”
多年來,馬社香搜集了很多關于毛澤東的第一手資料,寫了七八本研究毛澤東生平和思想的書。而這一本,首次以毛澤東革命和愛情歷程交融為脈絡,展現領袖及家族的風貌,讓領袖人物更有血有肉。為了還原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的感受,馬社香也沿路走了好幾個來回,希望通過重走革命之路,讓自己的書更加厚重、真實。《紅色第一家族》配發了幾十張從未面世過的珍貴照片,都是馬社香從各地搜集來的。
“讓偉人走近普通人”
鮮為人知的細節打動讀者
紅色領袖的傳記層出不窮,如何讓自己的傳記作品更有價值且獨樹一幟?湖北人民出版社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紅色記憶”系列書籍的作者都是該領域非常具有權威性的專家,他們不僅能對歷史負責,也對自己研究的人物頗有感情,因而作品與以往的讀本相比,也更生動可讀。
“您注意到毛主席的眼神嗎?”“毛主席的眼神非常特別,像小孩子眼睛一樣明亮清澈。”在走訪過程中,幾位1959年接觸毛澤東的韶山老鄉這么告訴馬社香,“一個已經60多歲的老人,他的眼神那么明亮清澈,說明他的心底多么清亮無私!”馬社香被深深打動了。
“唯實是求,珠落還起。加減乘除,反復對比。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老謀深算,國之所倚。”毛澤東的這首詩,是陳云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籌謀擘劃的形象寫照。2005年,在陳云誕辰100周年之際,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組研究人員受湖北人民出版社邀請,首次撰寫了回顧陳云財經生涯的通俗讀本。“紅色掌柜”這一說法也采自毛澤東對陳云的評價,該書的責編郁丹告訴記者,“這一稱呼我們一開始也擔心可能不太嚴肅,但后來覺得很傳神,就采用了。”
郁丹告訴記者,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以“紅色掌柜”陳云的視角,回顧新中國經濟恢復發展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有意義的。本報記者張亞利 通訊員胡心婷【原標題:讓紅色領袖走近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