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來了
雨來了,雨來了呀
風婆駕著風來了呀
雷公背著鼓來了呀
閃電打著燈來了呀
打工仔們熱氣高
冒雨砌墻弄瓦刀
吊車尾巴翹幾翹,翹幾翹
哎呀呀
高樓又躍幾丈高
倒退著走路的人
清晨 我看到
一個倒退著走路的人 后來
我又看到許多倒退著走路的人
倒退著走路的人
倒退著前進
【詩人】
李清聯
昵稱陽光老男孩。1934年生于河南沁陽,1958年移居洛陽,被稱為河洛詩群的第一代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詩歌學會顧問。
【詩憶】
一頭銀發,身穿洗得有點發白的棕色外套和淺藍色牛仔褲,腳上一雙千層底。常人眼里,年近八旬的李清聯就是一個退休老工人,卻不知他常坐在電腦前上網,發表詩歌和評論。
1953年,作為單位的一名勤雜工,李清聯在隨單位參觀一個工地時,受到工人干勁十足的感染,寫下了處女作《新的建筑物在飛越成長》,從此走上詩歌創作之路。
那是個火紅的年代,也是詩歌的火紅年代。深刻感受到新舊時代的反差和遍地熱火朝天建設新中國的昂揚激情,每個人心中都有說不完道不盡的感慨。但是,那也是個文盲“遍地”的時代,大多數人對長篇小說之類的文學作品依然難以接受。
詩歌,成為人們表達情感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從工廠的黑板報到廠報、廠刊,再到報紙、雜志,各種刊物上都是民歌化、快板化的詩歌,進而被摘抄到廣播誦讀和文藝隊傳唱。李清聯,作為這個時代最直接的感受者之一,也成為用詩歌抒發自己對新中國熱愛的一員。
這時期的詩歌謳歌工農兵和新中國,但帶有較強的政治氣息。“文革”時期尤為突出,以至于在后來的詩歌選編中,李清聯和那個時代的很多詩人一樣,選擇“遺漏”掉“文革”時期的創作。
進入80年代,詩歌經歷了短暫的黃金時代,隨后被邊緣化。沒人看,報紙和雜志的編輯對詩歌沒多少興趣,版面被縮了又縮,甚至消失。詩歌為什么會被邊緣化?自90年代起,李清聯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
“詩歌只有回歸大眾化,大家都看得懂才行。”李清聯認為,大家喜歡看、看得懂詩歌才有生命,否則,晦澀難懂和孤芳自賞,就只能被邊緣化。2005年,李清聯提出無障礙詩寫的概念,主張為大眾寫詩,詩歌為大眾服務,提倡深入生活、深入民眾、反映民眾。□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寨建雷/文【原標題:李清聯:詩歌回歸大眾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