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這是郭沫若考證出來的。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史書說: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這是虛張的說法。孟子不相信這個說法,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摘自毛澤東1958年11月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談話(見陳晉主編《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第1158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為什么紂王滅了呢?主要是比干反對他,還有箕子反對他,微子反對他。紂王去打徐夷(那是個大國,就是現在的徐州附近),打了好幾年,把那個國家滅掉了。紂王是很有才干的,后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就是不要聽。他這個國家為什么分裂?就是因為這三個人都是反對派。而微子最壞,是個漢奸,他派兩個人作代表到周朝請兵。武王頭一次到孟津觀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兩年,他說可以打了,因為有內應了。紂王把比干殺了,把箕子關起來了,但是對微子沒有防備,只曉得他是個反對派,不曉得他通外國。給紂王翻案的就講這個道理。紂王那個時候很有名聲,商朝的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不投降。微子是漢奸,周應該封他,但是不敢封,而封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后來武庚造反了,才封微子,把微子封為宋,就是商丘。
——摘自毛澤東1959年6月22日同吳芝圃等人的談話 (見《黨的文獻》1995年第4期)
解析:指出殷朝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即商紂王)征伐和經略東南,被周武王從西北面乘虛而入,是郭沫若根據甲骨文及史書零星記載的一個獨到見解。后來翦伯贊等史學家也沿用其說。毛澤東接受了這個創見,肯定紂王“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紂王的名聲向來不好。周朝以后的史書,視之為“萬惡無道”的人。究其原因,據郭沫若的分析,主要來自周武王伐紂時的兩篇檄文式的文章,即《尚書》中的《泰誓》《牧誓》。像后者說:“今殷王紂唯婦人言是用,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昏棄其家國;遺其王父兄弟不用,乃唯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軌于商國。”這本來是為了兵出有名的政治宣傳。所以郭沫若在《駁〈說儒〉》中說后人是“深受了周人的宣傳的毒”。
1958年10月,在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指出,“把商紂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壞人是錯誤的。”他說,史書上把紂王描寫得如一個青面獠牙、十惡不赦的惡人,太過分了。連孟子也為他打抱不平地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桀紂之惡未有為此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均歸焉。”紂王寵愛妲己、剖開比干心,這兩件壞事,使他得到了一個大暴君的惡名,于是天下之惡就都歸結到紂王頭上了,好像他什么善事都沒有做。其實紂王這個人聰明能辯,尚武能文。他打起仗來是很有英雄氣概的。商朝晚期,江淮之間的夷人強盛起來,威脅商朝,紂王的父輩曾經幾次對東夷用兵,獲得了勝利,但沒有擊退東夷向商朝的擴張和冒犯。紂王當政后親率大軍東征夷人,打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勝仗,俘虜了“億兆夷人”,由此擊退了東夷的擴張,保衛了商朝在東南方的安全。而且紂王尚武能文,他對東南的經略,使中原文化漸漸發展到了東南,這對我國歷史是有貢獻的。毛澤東說,商朝這個詞就是做生意的意思,它標志著商朝已開始有了商品貿易,到紂王時已成為當時最富強的、文化程度最高的奴隸制國家。
對于紂王亡國的教訓,毛澤東認為,一是紂王對周文王、周武王勵精圖治、吸納商人文化,促進周朝社會的發展,積極準備推翻商朝的統治,完全喪失了警覺性。他根本不聽商朝大貴族微子、箕子和王子比干的不斷進諫,結果,比干被殺,箕子被囚禁為奴,微子見勢不妙逃走了。紂王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一是紂王不會做俘虜工作,把大量戰俘集中于京畿;而周人在紂王的戰俘中卻做了臥底工作。當周武王率領的大軍距離商都70里的地方,商王宮廷才得到消息,趕忙停止為慶祝勝利而舉行的歌舞和酒宴,開始討論應敵的策略。這時商朝的主力軍還遠在東南戰場,一時征調不過來,紂王只能把大量東夷戰俘武裝起來開向前線。結果,俘虜紛紛起義,掉轉矛頭,聯合周軍進攻商紂。紂王見大勢已去,登鹿臺自焚而死。“紂克東夷而殞其身”,這就是商朝的結局,紂王的悲劇。
評價歷史人物,主要看他的大方面,看主要點,看他在歷史進程中的實際行為。這是毛澤東的一貫看法。因此,歷史上常常受到非難的人,除紂王外,還有秦始皇、項羽、曹操、武則天等人,毛澤東總是愿意列舉出他們好的一方面來,為他們翻案。但這種翻案,絕對不是隨心所欲、主觀臆斷的,總是有歷史根據的。就拿評價商紂王來說,毛澤東說紂王是“尚文能武”、“很有本事”的人,這個看法就有依據。在《荀子非相篇》中,說紂王“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本文摘自《毛澤東評點古今人物》作者:張明林【原標題:毛澤東評點古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