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籍
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于被刑。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孫臏的悲喜劇命運一直是一個謎,他在中國的軍事史上填寫了創造性的一頁,獨創了“圍魏救趙”這一戰術,他對師兄龐涓的算計真是無懈可擊,然而,他的這些智商早干嗎去了?
為什么早期愚蠢到被龐涓迫害成殘廢呢?司馬遷對此一直不解。
答案或許就在“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這句話里面,有執行能力的人未必能策劃,有策劃能力的人未必有執行能力,前者屬于將軍,后者屬于參謀,孫臏屬于參謀之類的人才,也就是古代的軍師。
孫臏擅長策劃,卻不善于人事組織工作,不善于近距離與人周旋,所以,絕頂聰明如他,也不能逃脫師兄龐涓的殘害。
因此,當齊國要他當將軍時,他拒絕了,理由是自己是個殘疾人,其實,也跟他不善于露臉搞人事工作有關系。
而他對師兄龐涓的算計,屬于軍事范疇內的策劃,而非人事上的對弈。
讓策劃型人才、參謀型人才少受人事問題的困惑,盡量不要在復雜的人際糾結中受磨損,這也是增強公司人力優勢必須注意到的。【原標題:孫臏:神機妙算為何也被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