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繡:《墨言洛陽》,必將使帝都芳華流傳后世
2014/7/14 17:10:4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核心提示
《墨言洛陽》真跡冊頁系列把洛陽的傳統經典和當代洛陽書畫名家的作品相結合,其目的是要為洛陽的文化界、收藏界留下極其珍貴的一筆“財富”,王繡理所當然成為首選之人。
《墨言洛陽》,讓您感受品味洛陽的歷史文化
最近,在央視播放的《牡丹》紀錄片風靡全國,第一位在紀錄片中露臉的藝術家王繡無疑成了代表洛陽的一個文化符號,而此時《墨言洛陽》也正成為王繡生命中不可磨滅的文化寄托。她感慨道:“我今年72歲了,為《墨言洛陽》創作結束時,我將84歲了,歷史不會倒流,那時想找回現在的感覺是不可能了,有的只是我為《墨言洛陽》留下的文化記憶。”
王繡的言談風格和人一樣的樸實,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她說:“全國各地向我求畫的人很多,我會積極向他們推薦《墨言洛陽》,不單單是因為這里面有我的心血,更重要的是它融合了現代文化與歷史傳承,這里面的每一幅畫都在反映洛陽,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和血脈,從中能品味出洛陽歷史文化的深度和內涵。”
也許正是這樣的感悟,王繡希望更多的人不但能看到《墨言洛陽》的收藏價值,更要讀懂它的藝術價值。
為《墨言洛陽》創作的每一筆都帶有責任感
王繡為《墨言洛陽》創作了六十幅《御苑國色》牡丹畫作品,耗時三個月。和許多人一樣,筆者最初也認為王繡畫牡丹一定是信手拈來。令人意外的是每次向《墨言洛陽》交付自己的畫作時,她都會長舒一口氣。最近一次交付畫作時,王繡一邊加蓋印章,一邊說:“可不敢怠慢,畫如其人,你的一筆怠慢,別人都會從畫里面看在眼里。更何況《墨言洛陽》是要把洛陽帶給全國、帶給世界的,這是為洛陽造福添彩的事兒。”
曾經,《墨言洛陽》的策劃團隊不斷地登門請賢,每次都被王繡婉言拒絕。因此,《墨言洛陽》的策劃擱淺了兩年之久。提起這段往事,王繡解釋說,并非自己對《墨言洛陽》沒有信心,而是當時雜務纏身,面對如此浩大的藝術工程,想保證作品的質量,她恐怕自己有負每一位《墨言洛陽》的收藏者。她說:“做人做事都一樣,這是一種對藝術創作的尊重,也是一種對洛陽歷史的責任感。”
《墨言洛陽》,非常珍貴的傳世之作
“精致,高雅,包括書法、繪畫、詩詞、印章,都很有沖擊力,太漂亮了。”當王繡打開《墨言洛陽》第一集《甲午》時,她由衷地贊嘆了一句。
王繡說,她見過許多的冊頁,像《墨言洛陽》這種具有整體感和統一性的歷史題材主題冊頁,還是首次見到。她說:“每一位藝術家都有自己最好的一段經歷和年華,這也是藝術家的藝術造詣最鼎盛時期。《墨言洛陽》能夠把洛陽當代的這些優秀藝術家會聚起來,創作出傳世精品,非常珍貴和不易,真的是留給后人的一筆珍貴財富。”
小天地描繪出了大場面,這是王繡在為《墨言洛陽》創作時的感悟。她說:“我認為,《墨言洛陽》在未來的12年里會越來越好,作品也會越來越完善,這是我對《墨言洛陽》的祝愿,也算是我和其他書畫家們為洛陽的文化傳承、為后人做的一個小小貢獻吧。” (張瑩)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1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