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繡,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洛陽市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洛陽博物館名譽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其作品由文化部選送泰國國王行宮“淡浮院”陳列并收藏,并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印度、新加坡、法國等國家元首。部分作品被故宮博物院、釣魚臺國賓館、首都新機場、中央軍委大樓及日本、韓國等地博物館陳列并收藏。出版有《洛陽漢代彩畫》《牡丹雅韻——王繡牡丹繪畫精品》《中國牡丹畫技法大全》《牡丹畫教程》《國色丹青》《翰墨天香》《洛陽文物精粹》等畫冊,并應邀出訪海外舉辦展覽和講學。
初遇:從冰城到花城,洛陽就是我的天堂
從哈師大畢業后,王繡從北國冰城來到了牡丹花城,這次出行開啟了她和洛陽的緣分。
初次站在高大的盧舍那佛像前時,王繡的心靈被震撼了。這就是東方的維納斯嗎?盡管盧舍那的雙手與腿部已毀,但絲毫無損于她那莊嚴秀麗、寧靜含蓄的攝人心魄的美。盧舍那那既有男子氣概又帶女子氣質的容顏、那富有裝飾性的螺發肉髻和大耳、那簡素的衣紋與華麗的背光、那曲眉豐頰的面部、那壯碩豐滿的體魄,不正是唐代的審美觀與美學思想的集中表現嗎?
當王繡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距離去觀看盧舍那時,她發現佛像形體是以高度、寬度、深度三維空間來反映現實的,而這種審美特征既與繪畫有相同之處,又有明顯區別,這是更為靈動的藝術。
對話盧舍那,這是洛陽帶給王繡的第一次震撼。就是這一次,決定了一位畫家的人生走向,她愛上了這座藝術的城市。
這座城市給予她的遠不止這些。來到洛陽的第一個春天,王繡見到了傳說中的牡丹。她一邊按捺住內心的激動,一邊細細觀賞不忍離去,并在速寫本上畫個不停。白天畫不夠,晚上做夢都是花的樣子,她夢見自己暢游在花的海洋里,變成了一朵白色的牡丹花。從沒見過如此美麗花朵的王繡當時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洛陽就是自己的天堂。
結緣:仿若前生有約,畫不夠城中牡丹
世間很多事情,冥冥之中總有說不清的緣。就像王繡和洛陽,洛陽造就了畫家王繡,畫家王繡美麗了洛陽。
站在這片成就自己、給予自己藝術生命的土地上,王繡有時在想:“我與河洛厚重的文化積淀以及這甲天下的牡丹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許我本就是河洛兒女,該回家時就帶著北國的風塵回來了。”
王繡每年春天都會守著鐘愛的牡丹作畫,但總也畫不夠、畫不煩,仿佛與牡丹前生有約。牡丹盛開時,她從工筆入手,先后臨過于非闇的牡丹、王道中的牡丹、齊白石的牡丹,深感牡丹畫作最忌俗媚;她拜訪知名畫家黃永玉、周韶華等前輩,以求解開創作中的諸多疑惑。通過多次的臨摹和創作,她開始尋找牡丹繪畫藝術的原創性,也就是如何用自由的藝術方式去表現牡丹的精神與氣度,做到牡丹畫與牡丹花氣度同步、精神同輝。
經過20多年的不斷學習、積累、創作,王繡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同時又影響了一批有實力的畫家,共同成為紛繁多姿的河洛文化景觀中的一景。一位畫家讓一座城市充滿了畫香,“洛陽紙貴”歷史重現。
相伴:穿行牡丹叢中,豪華落盡見真淳
在河洛大地上,曾經孕育了眾多藝術大師,尤其從五代到北宋,洛陽畫家異常活躍,洛陽籍畫家群體在不同時代都留下了鮮明的藝術特征,如宋代有名的河洛畫派,以洛陽畫家郭忠恕和武宗元的“文人畫”為代表。
有幸生活在河洛大地上,王繡不自覺地接受了河洛先人描述的藝術意境,追逐“天人合一”的境界,而這不是幾幅畫就能夠說明的,它要靠一生來體悟,河洛大地將這高貴的藝術因子賦予了王繡。美麗的洛水滋養了王繡這位藝術赤子,給予了她親近自然、仰天諦聽的秉性。被河洛大地的牡丹所吸引,王繡似乎在一瞬間覓到了理想的物象,而牡丹也深深扎根于她的心中,持續提升著她的藝術精神。
王繡是一位真誠的畫家,她更欣賞“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藝術境界,目光中常常流露出對藝術朝圣般的虔誠。她時常穿行在牡丹叢中,在那里體悟人世間的滄桑歷程,傾聽牡丹花葉與大自然風霜雨雪的對話。或許,正是因為這些經歷,才有了她對藝術更加虔誠的熱愛,才有了她致力于牡丹題材的執著創造精神和毅力。
(王愷)
名家評藝
瑞典東亞藝術博物館藝術理論家安娜里娜:畫家王繡用她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情懷,表達了東方藝術的形神雅致,她將牡丹賦予了人文精神。我喜歡她《國色濃香》那翡翠般迷人的色彩,別致清新,既具現代意識又具東方之韻。她的藝術氣韻長存,柔情永駐。
著名花鳥畫家西冷五老之一錢大禮:王繡的作品以墨襯色,以遠襯動,以靜襯情,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然而成就“王繡牡丹”的主要原因,在于她的藝術主張和藝術態度,她對于藝術表現的審美傾向,還在于她對自然的熱愛,強調對自然的觀察與感受,所以我在她的作品中讀到了陽光,享受到了燦爛,感受到了一種對生命的關愛和熱情。她是當今最有魅力的女畫家。
泰國王子大學教授、著名畫家莫馬:王繡是將中西藝術結合得最完美的花鳥畫家,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她將繪畫的寫實與寫意給出了新的圖景,她是將雅與俗高度融合的優秀當代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