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騷最數“王家軍”------訪著名書法篆刻家王學峰
2014/7/14 17:36: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他,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在全國、國際書法展多次獲獎。在日本、 韓國、英國、馬來西亞等國舉辦展覽。作品被多家文博單位收藏。他,中國教育學會書法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書畫教學專家、河南社會藝術教育名師。96年辦校至今,弟子3000有余。他,一方印社社長。應邀為韓國、英國要員等各界名人刻印2000余方。 他,不以理論家自居。但著書多本,先后有30余萬字書學論文發表專業報刊。 還是他,三門峽文化藝術院院長王學峰。帶領書畫家致力于書畫的普及推廣和對外藝術交流的使者......看著王學峰的驕人業績,使我想起中國書法史上的“王家軍”----王羲之、王獻之、王鐸、王寵……
王學峰以其才華橫溢的天賦和孜孜以求的勤奮努力,在中國書法界為人所知,以出色的教學業績,藝術創作,學術成果被人關注。《中國藝術報》、《書法報》、《書法導報》等多次專題報道。本報前期專版刊發其作品后,反響強烈。近日,筆者如約來到了三門峽圖書大廈五樓,走進由中國書壇大家王鏞教授題寫的“王學峰書法篆刻工作室”,他正忙著對書法高考學生進行集訓。課后,對他進行了深入采訪。
面壁十年苦學藝
王學峰,1973年出生于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圣地——澠池縣南村。這里面對黃河,背靠桓陵;這里文化燦爛,人才輩出;這里人民勤勞,民風淳樸;這里山青水秀,風光旖旎;這里是革命老區,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王學峰從小沐浴著仰韶文化的孕育、黃河文化的滋養,自幼便埋下酷愛書畫的種子。
王學峰生活在一個普通的農民之家,祖祖輩輩靠著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辛勤耕作。姊妹八人,他排行最小,生活的清苦可想而知.上小學時,從伯父家里弄來一本字帖,生搬硬套地苦苦臨寫,期間也走過不少彎路,但這一切并沒有改變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心中憧憬的書畫藝術。傳說中唐代大書法家懷素以芭蕉葉代紙練字,王羲之練字用盡十八缸水。他則是用兩塊大方磚稍稍磨平,并排放在桌上,天天懸筆揮毫,以筆蘸水,習字練腕,寒冷的冬天能練得滿頭冒汗,天長日久,竟然將兩塊方磚磨出了淺窩,站立的地面也被一雙小腳踏下去兩個凹坑,磨禿練壞了的毛筆也不知扔了多少支。當然,上學時,老師家長對他這種迷戀書藝的“不務正業”的“越軌”行為常常加以斥責,不時招來非議。節假日,一回到家,他就主動承擔放牛的任務。因為放牛時,可以繼續以石為紙,不耽誤練筆。一時間,在村四周山山溝溝的石頭上,到處都留下了他蒼勁有力的筆跡。惹得小伙伴們心里直癢癢,也經常跟著練習。就這樣,靠著勤奮和執著,南村出了“會寫字”的小伙在四鄰八鄉被傳為美談。每年春節,鄉親們都提著紅紙來找他寫春聯,他甚至在小學時就才曾到澠池縣城寫春聯出售。
進入中學,功課漸緊,但王學峰對書法的熱情絲毫未減。他給自己定下練字日課,無論寒暑,從不間斷。長此下來,他的書法在澠池開始小有名氣。1992年,他的書法獲得澠池縣首屆藝術節個人書畫特等獎。其作品還遠赴日本姬路市等地展出并被收藏。中學時, 他還成功舉辦個人書畫展,當時在澠池轟動一時。
就在別人為他取得的成就贊譽不已時,在書法之路上小有所成的王學峰卻有了更高的追求。他知道在學書的道路上沒有名師指導,則事倍功半。他毅然決定到中國書畫裝裱工藝學院和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篆刻專業進修。然而,當時家里尚在貧困線上徘徊,一下子要交足3500元的學費,自帶3000元的生活費和其它費用談何容易,無奈他一是投親靠友去借,二是求助于銀行貸款,就這也僅湊夠了4500余元,為了不誤時機,他便帶上這僅有的4500元現款,匆匆到校報名。在學校,半工半讀掙學費上學,經過頑強的拼搏,艱辛地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并多次被評為優秀學員。期間結識了趙樸初、啟功等書法大師,并受教于沈鵬、劉炳森、林岫、王景芬、李剛田等中國書畫名家,系統地學習書畫裝裱,中國書法史、篆刻史、美學、鑒定鑒賞、詩詞課程等。期間,書法篆刻作品連續四年展出于中國美術館。
憂患開啟人生路
1995年,王學峰供職于三門峽影劇院做美工。整天寫寫畫畫,所寫海報引起了一些細心人的注意,他也因此經常被聘請到市財校、原工學院、小學上書法課,一些家長時常帶著孩子不時找他輔導書法。輔導中發現有的孩子進步較慢,個中原因都是缺乏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一套規范的學習程序。有些孩子天資不錯,卻因家庭經濟困難得不到及時輔導。以及在教學中發現多種教學弊端,鑒于種種原因,何不發揮自己特長辦一所書畫學校,使我們的國粹---書畫藝術,得到弘揚與發展。尤其使青少年從小就用藝術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民族素質。
辦校談何容易,為了實現他的夙愿,1996年9月,王學峰思慮再三,毅然決定放手一搏,于是他一邊投親借貸籌集資金租場地,一邊從老家中找木材做桌凳,并著手于購置教學用具,制作招生版面,在他的努力下,三門峽書畫藝術學校終于辦了起來。辦校的第一年,只有十幾名學員,有的特困生還要免費,一學期下來,收支相抵明顯虧損,有人勸他不要辦了。可他認為,辦教育賠錢是正,F象,堅持按時開學上課。有時學員較少,他也毫不松懈。經過幾年的堅持,三門峽書畫藝術學校在三門峽逐漸創出了名氣,學員也逐漸增多,經濟收入也有了好轉。他就把全部收入投入到學校建設上,在聘請教師,增加設備,教學資料,改善教學環境等方面,不惜代價,堅持高起點、高標準。之后,在三門峽書畫藝術學校的基礎上。他有相繼成立了三門峽市青年書畫協會、市文化藝術院、一方印社等。從此,在書畫教學上,他真正有了自己發展事業的一片天地。幾千名學生 ,有的從這里走進藝術院校,有的從這里成為各級書協會員……
齊駕并驅攀高峰
王學峰孤行獨詣的學習方法,不但培養了他兼收并蓄,陶熔百家的吸收能力,同時也培養出他心有主宰,胸儲造化,不拘格套,獨抒性靈的創作能力。他的書法創作受書法教學影響,諸體兼收?瑫鴰煼佌媲浼拔罕稄埫妄垺;行書師法二王、宋賢四家及明清黃道周、張瑞圖;隸書師法《張遷》,及簡、帛書、篆書師法石鼓、散氏盤及甲骨文,其作品灑脫不拘、恢弘大氣、延展開闊,章法閉合自如,運筆似行云流水,觀之令人賞心悅目,既有顏楷骨力,又有二王神韻;既有宋賢四家的意蘊,又有秦篆漢隸的質樸。百余幅作品在專業性報刊上發表。并多次展出于中國美術館、中國軍事博物館,還有作品赴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展覽并被收藏,多次入選全國大展。并獲文化部群星獎、書法導報國際年展獎、中國書協第二屆CCTV杏花村汾酒杯大賽獎、紀念傅山誕辰獎、民族魂·國土情等大獎。
王學峰的篆刻創作,不僅傳承了古典傳統的認知與繼承,而且對當代優秀篆刻作品的充分吸收。他苦學勤思,使他沐秦風漢雨、覽山川錦繡,懷抱古今經典發出自己的聲音,這聲音是鏗鏘有力的、也是綿厚悠長的。二十多年來,臨摹古印無數,所經歷的辛酸苦辣亦如魚之水冷暖先知,最初開始摹仿報刊之印,但由于年幼功力淺顯,刻刀上手,能涂出已算不易了,而后在朋友的啟發下,開始摹習漢官印、漢璽印,早期之作印章顯得有些拘泥,線條稍顯單薄,刀勢力度也不夠大膽,肯定與嫻熟,缺少雄強之音,后來拜李剛田為師,使修煉的境界達到更高層次。運刀爽利干凈,技法嫻熟,功力厚實,氣韻渾樸。而后又拜訪徐正廉、李強等使其篆刻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審美意識,使作品古拙大樸、情趣盎然。其篆刻作品廣受人們的喜愛,至今為各界名人制印不下兩千余方,上門求印者絡繹不絕。篆刻作品發表報刊二百余方。2005年應邀為韓國前文化部長許由為首的21位書畫名家治印,受到大加贊賞,被國內多家媒體競相報道。同年,其作品參加西冷印社及全國篆刻作品展覽。
面對書法篆刻取得的成績,王學峰如是說:“任何一門藝術,如果不能上升到理論形態,并創造出自己獨特的學科語言,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那么這門藝術就是不健全的,而且勢必影響其普及、發展與傳承。盡管王學峰不以書法理論家自居,可他針對教學編寫了《入手楷書教學》、《硬筆楷書》、《行書教學》等六本深入淺出的教材,對初學書法的學子不啻為福音書。王學峰好讀書且勤于思考,善于動筆,偶爾也寫一些詩詞對聯,在從事書法教育中,寫出了《培養高素質書法教師隊伍是當今普及書法教育的保證》,洋洋灑灑八千余言,論點鮮明、論據充分。根據教學實踐,先后總結出一系列《顏勤禮碑》、《圣教序》等碑帖藝術特點及學習要點。針對當前電腦時代忽視書法教育,大聲疾呼《不容忽視書法教育對人格的塑造》,針對當前書法教育落后,提出了《談青少年書法教育誤區的分析與思考》《青少年書法教學形式》等。面對當前書法界互捧棒殺寫出了《淺議對書法作品的評論》,等論文,有的還以口訣形式,發表全國書畫專業報刊,有的被多家報刊網絡轉載。2004年作為一名普通書法教學工作者參加全國第二屆書法教學研討會。與50位全國書法名家、學者、教授探討書法教育。2005年其論文《墨法研究》入選全國第七屆書學研討會。2006年論文《青少年書法教學形式論》獲全國專業書畫媒體理論三等獎。2007年其論文《青少年書法教育誤區分析與思考》榮獲河南省書學論文一等獎。2008年,受邀參加書法報社等單位組織的“全國少兒書畫教學高峰論壇”,在會上做了專題發言。
犧牲小我成大我
對于時下的書法家來說,許多人在學習及創作方面,都以自我為中心,講究靜心、感悟、提高。 很少有人會在書法研練之余還關心著書法的存亡和傳承,在這方面王學峰走的更遠。他擔任三門峽市文化藝術院院長后,就積極致力于書法的推動與交流,品牌活動豐富多彩,讓文化藝術深入人心。同書畫家一道組織講學、舉辦書畫展、觀摩展。并開展“書畫藝術進萬家”系列活動,深入部隊、廠礦、政府、社區、農村等20余家單位進行書畫藝術普及、推廣。策劃組織了“首屆少兒書畫電視大賽”、“迎奧運千名少兒書畫現場大賽”等。同時,王學峰還積極組織中國書畫參與國際交流。2005年4月韓國前文化部長許由一行21人光臨三門峽,現場與市文化藝術院書畫家舉行交流筆會。2005年11月9日,英籍華裔畫家王玉蘭博士訪問該院,并針對目前歐美等國流行中國書畫熱以及對藝術院的未來發展作了專題講座及筆會。此次交流,還促成了三門峽書畫家作品2006年8月在英國勞也斯道夫藝術中心展出。2006年8月和2007年4月,日本國鹽崎三郎先生兩次到藝術院進行中日文化藝術交流。此外王學峰的書法作品還多赴馬來西亞等國參展。一系列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三門峽書畫家知名度。
通過采訪,我對王學峰有了一個立體形象,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王學峰有著自己獨特學術思想,一方面他將感性的創作經驗滲透到深邃的理性思維中,學與思,知與行,創作與理論相匯通,通過創作印證理論的正誤及可行性,再通過理論指導創作少走彎路,以這種雙向反饋優勢介入書法教育活動,傳承發揚。另一方面,不跟時風,亦不逐流,只是抱著一種學習的心態體味藝術創作的甘苦,臨帖余暇,則以書畫教學,社會活動為己任,默默地耕耘著、奉獻著!最后祝愿王學峰不斷地創作出更好更多的佳作,培養出更好更多的學生,策劃更好更多的活動,為我們這個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貢獻力量。為書法史上“王家軍”增光添彩。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經濟報·經濟新聞周刊(201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