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中國夢”“書法大癡”張良的“中國夢”——歷史上有我一片紙

2014/7/14 17:41:21 點擊數(shù): 【字體:

    人物簡介

    張良,齋號信步堂、友晉軒,山東青島人。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河南省書畫院特聘書法家。中國青年書壇百強榜百強書法家之一,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當代書壇名家系統(tǒng)工程五百家之一。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中國書法交響音樂會”,成為現(xiàn)場筆會90位受邀書法家之一。

    窗外,經(jīng)三路車水馬龍,農(nóng)業(yè)路人聲鼎沸;窗內(nèi),指死腕活,翰逸神飛,虛懷坐忘,靜觀八荒。

    窗內(nèi),窗外,儼然兩個世界。

    走進張良的工作室,映入眼簾的除了筆墨紙硯,便是堆積案頭的國學叢書、古文觀止、唐詩宋詞及書論選讀等等。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則隨著墨液,凝于筆端,躍然紙上,此時無聲勝有聲。只是窗外偶爾隱隱約約的一兩聲汽車的喇叭聲,提醒你仍置身于車水馬龍的鬧市——在張良的工作室內(nèi),你可以感受到筆墨的飛動,更能體會出書法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靜穆。

    作為擔任多種社會角色的書法家,張良似乎算得上書法界的“異數(shù)”;書法前輩的名帖、故事他爛熟于心,出口成章;他的金錢、名利觀,更是與眾不同。而他對書法藝術嚴肅認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社會擔當,則令人由衷欽敬。

    近日,在墨的清香中,在紙與筆的親密暈染中,聽張良娓娓道來他近40年的書法生活。

    啟“蒙”

    說來有些好笑,張良的書法生涯是從上小學時,為了不讓老師扣卷面分這個樸素的想法開始的。剛?cè)胄W時,因試卷上字跡潦草,小張良經(jīng)常被扣卷面分。為了“不吃這個虧”,張良在父親的鼓勵下拿起了毛筆,誰知這一拿再也無法割舍。

    “那時候大概七八歲吧,寒假里跟人學寫春聯(lián)。”張良回憶,當初并沒有書法的概念。只是認為可以自己寫春聯(lián)張貼在大門上,很有成就感。

     張良對書法藝術真正地開始上心,是從購得的第一本字帖——王羲之《蘭亭序》開始的,轉(zhuǎn)而學柳公權的《神策軍》、顏真卿的《顏勤禮碑》,他無不熟讀熟練。從因字跡潦草被扣卷面分,到小有“書名”,包攬初中所有板報“出版權”,張良也從最初的寫字,提高到書法藝術的意識上來。

    到鄭州上大學時,張良雖然學的是工科,卻憑著一手好字,當上了校書法協(xié)會的會長。 “第二年校書協(xié)招收新會員,我發(fā)現(xiàn)有兩個會員,一個鋼筆字比我寫得好一些,一個毛筆字比我寫得好一些,作為會長,我當然不能甘為人后。”張良笑言,年輕氣盛使他不自覺地下起了苦功:別的同學用來睡懶覺、打牌、閑聊的時間,他都拿來讀帖、練字了。老天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不長時間的用心學習,張良的毛筆、硬筆書法水平都有了長足進步,不僅超過了那兩位會員,并榮獲首屆河南省大學生書法比賽一等獎。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硬筆書法如火如荼、最為紅火的時期。由毛筆書法轉(zhuǎn)為硬筆書法的張良,也憑借扎實的書法功底,良好的藝術感覺,投身于硬筆書法事業(yè)。1990年,《中國硬筆書法家詞典》記載了“張良”這個年輕的硬筆書法家,而1991-1993年,他已然是中國十幾個硬筆書協(xié)常務理事;1993年,張良個人的硬筆字帖出版……

    “回頭看看,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張良頗有感慨,對書法的強烈興趣,還使山東漢子畢業(yè)后留在了鄭州工作,“第一屆‘墨海弄潮’是1986年,我1987年到鄭州時,這里的書法氛圍已經(jīng)比較好了。”

    大學畢業(yè)以后,無論從工作、學習、生活上,都與原來的校園生活大相徑庭。但唯一不變的,仍是張良對書法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每天2個小時左右的臨池,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行為,他也真正做到了“筆耕不輟”。

    “學習書法,打基礎的時候,還真得要有吃苦精神。記得那時候,平日工作忙,到周六周日不忙的時候,兩天不下樓,都在練字。”張良說,因為喜歡,倒也不覺得太苦、太累。

    張良擅長多種書體,每種書體又千變?nèi)f化,呈現(xiàn)多種面貌,而且每種書體都得到行業(yè)內(nèi)外的廣泛認可和喜愛,有畫廊界公認的“賣相好”之美稱。“我從一開始就認為完全是個人的愛好,并不是為了賣錢。”如今,張良的字越來越“值錢”,但他卻依然保持著平常心:“能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固然值得高興,但寫字絕不能只為了賣錢。”

    如今,張良的書法創(chuàng)作也同樣引起了周俊杰、西中文等書法家、理論家的普遍關注和贊賞,更稱其為當代“得筆”的少數(shù)書法家之一。

    悟“道”

    有人認為,自古以來,中國文化歷史就沒有專業(yè)的書法家,書法家多是大學問家。在身處鬧市的工作室里潛心“寫字”幾年后,張良“悟道”了,他也得出的結論與此觀點不謀而合。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包羅萬象,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就像體育場的入口一樣,很多‘門’都能進去。”張良以顏真卿的書法為例:“為什么顏真卿有那么大的名氣、他為什么要這么寫?除了這個人人品正,他的作品風格也符合當時以胖為美的時代精神和審美取向。試想,如果是王羲之的字體放在當時,未必符合當時的審美,也不見得有顏真卿這樣的影響力。”

    除了當時的審美因素以外,大家為什么推崇顏真卿?歐陽修曾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 他的楷書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xiàn)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

    “因此,學習書法,要了解書法作者、他所處的時代、當時的歷史背景;作品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而書法的章法布局是一種黑與白、虛與實、濃與淡的矛盾統(tǒng)一,這屬于辯證法哲學的范疇……這樣統(tǒng)觀下來,自然而然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系’。”張良認為,從繪畫、舞蹈等中國文化的任何一個門類“走進去”,都能觀看到包羅萬象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領略到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風采。

    在張良看來,用心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自己“會說話”。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其章法布局、字的造型大小、濃淡枯濕、線條質(zhì)感及粗細變化等,猶如人的眼、耳、鼻、舌、身等。

    “所謂‘字如其人’,就是書寫人的意志、情趣、追求。清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寫字者,寫志也。’” 甚至于有人稱書法是書者人品的寫真,并認為:一是人品高,書品自然高雅。二是品德清純,書法就瀟灑。三是忠臣烈士,字則端正、剛毅、厚重。張良對此深有感悟:“也就是說:字的肥瘦、線條的粗細與人的長相、體態(tài)毫無關系,但從凝聚于筆端的字上能看到一個人的性格。”

    幾十年勤學苦練,使張良煉出了一副“火眼金睛”,甚至看到一個人的作品,用什么毛筆寫出來的他都能做出準確判斷。“從這個角度來看王羲之、王獻之,就能看到王羲之的字很秀雅,不張揚,他一定不善言辭、內(nèi)秀;王獻之恰恰相反,他的字寫得很飄逸,沒那么多規(guī)矩,應該是個風流倜儻的人;而趙孟頫生在那個時代,所處的政治歷史環(huán)境,導致其形成了結體方正,圓潤的趙書面貌……”

    細觀張良書法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如同欣賞一場優(yōu)雅的筆墨之舞。說他把書法當作心靈的舞蹈、線條當作音樂的旋律毫不為過。更重要的是,這些“字”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靈魂,從中體現(xiàn)出張良力求達到“三個合一”之境界:

    形意合一。字形、字體與字意、作品內(nèi)容要整體面貌和諧。“寫‘大江東去’的時候要狂放、大氣一些,寫‘小橋流水’的時候可以婉約、娟秀一些。當然,不是刻意追求所謂的象形,而是能讓人通過作品體會到這個意境。”

    心手合一。“心跟手要融為一體。就像真正高明的拳術,是用心打人而不是用拳打人。”張良說,“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書法,當然要用心去寫。”
人書合一。這是張良認為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最高境界。“你創(chuàng)作時,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跟你的人是融為一體的。筆墨紙硯都看作是有生命之體,是你的兵將。而你就是統(tǒng)帥,率領他們配合你去共同完成這件作品。”說此話時,張良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如同一位調(diào)動千軍萬馬的大將。而對自己用過的筆、墨、紙、硯,也倍加愛惜。“有時候看到有人寫字時一擰一擰的,我就像聽到毛筆在慘叫,很心疼。”

    書法在古代是一個文化人的重要標志,是精神境界和學識修養(yǎng)的標尺。“技”可傳,“道”不可傳,靠“悟”,也就是說境界靠悟。《說文》曰:“學,悟也。”增加學養(yǎng),是悟的前提之一。張良認為,一個人的境界決定了一個人的書法水平;藝術家能走多遠,則取決于他的層次有多高。

    “真正搞藝術的人,首先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張良認為,社會責任感,就是看創(chuàng)作的每一幅作品是不是以嚴肅認真甚至虔誠的態(tài)度去創(chuàng)作,讓作品站住腳、對得起喜歡欣賞你作品的人,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感;而歷史使命感,則是作者要用發(fā)展的、長遠的、歷史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要放在書法史中去衡量,嚴格要求自己,自愿肩負起傳承中國傳統(tǒng)書法藝術的光榮歷史使命。“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就是在賦予這些文字以生命,要讓它幾百、上千年地流傳下去,如果你的作品隨便應付,即使你的名出來了,最后可能還會誤導后人,貽害無窮。”

    得“名”

    真正讓張良爆得大名、蜚聲遐邇的,還是今年由他書寫的《拜祖文》。

    今年的《拜祖文》是由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許嘉璐先生撰寫的,全文500字,是近年篇幅最長的。張良拿到祭文后,認真反復研讀了多遍,同時他也深深被感染:“祖訓在胸,步履鏗鏘;龍之苗裔,無愧軒皇;四海同胞,唐山情長; 厚德載物,同筑夢想;燃香新鄭,蘭蕙芬芳;恭祈故土,福祉綿長。”通讀幾遍祭文后張良在斟酌用什么樣的字體和書寫風格來匹配和表達許嘉璐先生之文風、文意,讓看到的人覺得文字與文章渾然一體,宛若天成。

    “草體,夠氣勢,不夠尊重;楷體,夠正氣,不夠流暢;隸書、纂書不夠莊重和通俗易懂。經(jīng)認真思考我決定用行書來書寫。在中國書法歷史中,被傳承最久遠、最為經(jīng)典的當屬‘二王’書風,然而,精到而有韻味的后世‘二王’書者甚少,連唐人臨“二王”也被南宋書法家姜夔歸為‘有形而無神’,不得其精髓!這也是‘二王’書風盛行,但傳世者僅“二王”而已的緣故。我認真研究‘二王’一脈的沿襲與路徑,覺得只有向上走進‘魏晉’書風方得其解。”這些年,張良對“二王”書風的不斷探索與研究令其深有所獲,下筆如有神助,“那刻有種淋漓盡致的感覺,一氣呵成寫了兩份,呵呵,感覺不錯!”

    隨著《拜祖文》在全球華人的輻射力,張良火了。前來聯(lián)系代理經(jīng)營的畫廊也開始絡繹不絕,但張良婉拒了其中一次性訂幾百幅作品的“大單”。“我知道自己這個時候,更應該保持冷靜。如果接了這些‘大單’,會造成急于完成作品任務而保證不了作品質(zhì)量。給別人這樣的作品,違背自己的藝術良心,更不符合我的做人做事風格。因此,越是這個時候,我越需要沉下心來。”

    自拜祖大典舉行以來,一有閑暇,張良就把自己關在工作室里,讀書、臨帖創(chuàng)作。他認為:每個人成功會有很多次機會,但每次機會來臨之前也會有如名、利、財、權、色等很多誘惑。如果經(jīng)受不住這些誘惑的考驗,動搖了前進的信念,你便離成功越來越遠。

    張良感恩于自己獲得的機會,感恩于社會各界對自己的關心和厚愛,更堅定了珍惜機遇、把握現(xiàn)在,把藝術傳承下去的決心。他說:“藝術需要堅守,社會給了你這個機會,就要努力做好藝術傳承的使者,架好現(xiàn)在與未來書法發(fā)展的金橋。”

    有人說張良不求名、不求利,是不是視名利如糞土?張良說,也不是。

    “名,我要。如果孔子沒有名,哪來的孔子七十二門徒?誰去傳播孔子思想?顏真卿沒有名,誰還學他的書法?如果沒有知名度,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你、進而愿意跟你一起傳承和弘揚書法藝術?古代很多不知名的書法家,作品水平與當時的王羲之、顏真卿相當,但沒有人知道,東西也流傳不下來,更談不上對書法史的貢獻。因此,要傳承弘揚和發(fā)展書法藝術,不僅需要名,而且需要大名。同時,名也是雙刃劍:可以引起更多人對我和作品的關注、品評,甚至于監(jiān)督我的言行、為人處事;時刻提醒我加強自我約束,提高個人修養(yǎng),消除可能出現(xiàn)的動搖自己追求藝術信念的因素……”

    “有了利,不僅可以糊口,而且可以有條件去幫助更多的人。孟子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張良坦言自己有兩個目標:“一是歷史上有我的一片紙,二是努力學習探索,在書法史上尋求自己的位置。”張良豪情滿懷:“作為一個從事書法藝術的人,老天賦予你這個天分、給你這個機遇和條件,它實際是想讓你做這個文化傳承的使者,不要辜負了你這個人生的幾十年,能做多少是多少,只要你用心去做!”

    對自己嚴苛,對他人寬容。別人談及那些以收藏之名求金錢、假藝術之名逐利的人,張良的話令人思考:“ 這些沒有什么對錯,每個人追求不同。但是君子若愛財,取之應有道。”

    傳“承”

    近40年的書寫生涯,使張良形成了其古、雅、靜、正的風格,他兼修諸家,又對諸家條分縷析,各取所長。

    南唐李后主評書:“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魯,柳公權得其骨而失于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氣而失于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獨,獻之俱得之而失于驚急無蘊藉態(tài)度,此歷代寶之為訓,所以瓊高千古柔兆執(zhí)徐。”

    “我認為,王羲之書學魏鐘繇,而簡化其用筆,但韻味缺失。因此,王書成功于簡化用筆,也失韻味于此。藝術追求完美但不可能完美,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要學習他們的長處,警惕他們的過失。”張良透露自己習書的秘訣:“每個時段,創(chuàng)作感覺不同,作品面貌也不盡相同。如果某段時間作品線條過于纖細,當學北魏唐人書,加以調(diào)節(jié)。如果用筆線條過于粗狂,當以羲、獻等晉人法,增加其秀美、靈動。這就跟人吃飯一樣,需要鈣鐵鋅硒等不同的維生素,需要什么,就從這些圣賢身上去找、去學。我參觀的畫展可能比書法展多,因為從繪畫中,可以更直觀地體會到章法布局、筆墨濃淡、遠近景對比關系……”

    作為一位沒拜過師,一路全憑自己摸索、思考、學習、探索而走出來的書法家,卻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書法技法和感悟,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每一個真心喜愛書法的人。 “希望自己成為書法藝術傳承的使者,甘做鋪路石,把橋搭起來,讓書法藝術更加發(fā)揚光大。”張良說,張旭的知名度沒有顏真卿高,但張旭把用筆之法傳授給了顏真卿,搭建了藝術傳承的“橋梁”,為后來顏真卿的書法藝術成就的取得打下良好的基礎。

    張良有個愿望,等過些年輕松一些的時候,他想把自己從事書法練習與研究的所獲整理出來,聯(lián)合幾個同道人辦個專業(yè)的書法學校,盡自己微薄之力推動中國書法事業(yè)的發(fā)展與進步。張良再三強調(diào):“學書法從行書入手,不失為一個好的路徑。如果從楷書開始,再往行書上轉(zhuǎn)很難,如果處理不好,一輩子都像在練字……”張良語氣殷切:“好多感悟需要自己慢慢用心去體驗。古人所說‘功夫在字外’,一定是技法、基礎過關后,才能尋找‘字外’的東西。要集中精力,先把基礎打好,如果想法太多,反而容易走偏,事倍功半。”

    話鋒一轉(zhuǎn):“馬克思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進步就越快。人生需要定目標,才能不迷失方向。書法要有所建樹,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藝術語言,需要長期的學習和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因此,我堅持只管耕耘、不問收獲!” 張良語中充滿鏗鏘。

    采訪完畢,離開張良那隅安靜的文化小屋,我們又回到了城市的喧囂之中。

    窗內(nèi),窗外,還是兩個世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原網(wǎng)-鄭州日報(2014-07-02 )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