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首屆中國曲劇節在汝州舉行,經過激烈角逐和觀眾、專家評委共同評選,產生出11位“當代中國十大曲劇名角”,平頂山市曲劇團的姚軍良名列其中。而在去年,姚軍良晉升為國家一級演員,成為劇團唯一一位國家一級演員。兩年兩大步,姚軍良實現了他藝術人生中的一次又一次跨越,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曲劇名角”。那么,他實現這些跨越的奧妙在哪里呢?
汝州是河南曲劇的發源地,境內有一條北汝河,北汝河并不是天下名川,然而,卻自有曲劇一樣的質樸,自然和柔美、纏綿。她帶著曲劇的特有潤味,緩緩流淌,婉蜒東去經中原腹地襄城縣。說來也巧,姚軍良就生長在流經的襄城縣北汝河畔,也許是受到汝水滋潤的緣故,姚軍良自幼就有一副好噪子,而他的老家也竟是個曲劇窩,從小耳濡目染,加之他天資聰穎,他也能漸漸地能哼上幾句唱上幾段“曲子戲”。他父親是個戲迷,一聽兒子的嗓子不錯,說他有天賦,是個唱戲的料,就鼓勵他學戲,姚軍良聽了心里美滋滋的,暗下決心,長大后一定做一名演員。要知道當時的演員可招人羨慕了!那時候的姚軍良,才有十五、六歲。
1985年,南陽戲曲學校招收學員,姚軍良壯著膽子考試,結果一試就中,上了戲校,專門學唱曲劇,如了他的心愿。在學校的三年,姚軍良刻苦學習,刻苦練功,老師教的一招一式,唱法演技他都在下面認真的學,認真的練;在學校的三年,他先后在幾個劇目中飾演角色,如《斷橋》當中的許仙、《陳三兩》當中的李鳳鳴,《屠夫狀元·許婚》一折中的胡山等,老師和同學們看了他的表演,都對他抱有一片希望。1988年,姚軍良畢業后,隨即就被平頂山市越調劇團錄用。曲劇和越調雖然劇種有所差別,但總算進入到市級劇團,也讓他激動不已。姚軍良主攻武生、小生、兼演武老生,這是他的表演優勢。姚軍良在越調劇團呆了6年。這6年對他來說非常寶貴,也非常重要,使他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可他還是想著要唱曲劇。
天遂人愿。1994年,姚軍良如愿以償地調入平頂山市曲劇團,成為一名曲劇演員,他的夢想終于實現。有了在南陽戲校三年的基礎學習,有了在平頂山市越調劇團6年的舞臺實踐,姚軍良的專業技術水平產生了質的飛躍,他的表演也逐漸趨于成熟,成為劇團的實力派演員。終于在2000年,姚軍良在新改編的傳統名劇《王寶釧》中飾薛平貴(武生),這個角色是他從藝以來所演的角色中的一個新亮點,在飾演這個角色的過程中超越了自我,使薛平貴這個家喻戶曉的戲劇人物更加光彩奪目,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這部戲在河南省第八屆戲劇大賽中榮獲金獎,其本人榮獲表演一等獎。恰在這一年,歷史給了他又一次機遇,有幸拜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胡希華為師,這也使他多年來的夢想又一次實現。在胡老師的教導下,加上多年來的舞臺實踐,也讓他真正體會到“戲”的真諦——也就是說,一個好的演員,一定要在表演上下功夫,要在唱腔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在戲曲舞臺上有所創造,有所突破,才能贏得觀眾的歡迎,姚軍良更加刻苦練功。
內行人都知道,練功需要吃苦,需要毅力。戲功沒有捷徑可走。好則,姚軍良的愛人李素云也在曲劇團當演員,也是事業型的人,她十分理解并支持姚軍良練功。在家中練“甩發”,李素云陪練,給他念“一下、二下、三下”……,練“毯子功”,他們把客廳里的家具全部騰開。有許多時候,姚軍良一練就是幾個小時,使得他頭暈眼花,他的愛人心疼得直掉眼淚。他們相互鼓勵著說:咱們既然吃了這碗飯,就要練點真本事給觀眾看。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刻苦磨練,姚軍良的“唱、念、做、打”這四種戲曲表演的基本藝術手段都能掂得起,放得下,并且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集“四功”為一身,姚軍良的戲路更寬,文生他能唱,武生他能翻能打,而且多有創新。《貍貓換太子》是一部傳統連臺本戲,是平頂山市曲劇團的一個看家戲。姚軍良在劇中飾演陳琳。按行當劃分,陳琳算是老生行,但是姚軍良認為,如果純粹按老生去演,適應不了觀眾的審美愿望,觀眾不易接受,并且也表現不出陳琳仗義執言、鋼正不阿的個性特點。基于這些考慮,他大膽地把武生、小生、老生的行當特點,恰如其分地運用到陳琳身上。在這個戲中,陳琳“唱念做打”一應俱全,姚軍良是文武兼備,功到自然成。他飾演的陳琳很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好評,他也因此劇參加河南省曲劇演員大賽而榮獲表演一等獎。
姚軍良表演的《打金磚·太廟》一折更讓他的同事們贊嘆不已。《打金磚·太廟》講的是東漢劉秀在悔恨之下斬殺郭妃后,前往太廟祭奠忠魂,終因心神不定,由太廟跳下身亡的故事。姚軍良飾演劉秀,是個武老生行當。連唱帶打正適合他的表演特點。這一場戲雖短,但東西不少,有“抖前抖”、“搶背”、“甩發”、“硬僵尸”、“下高搶背”、“360僵尸”等高難度動作。原來只能在京劇中看到,即使豫劇演此折戲的演員也不多見。但姚軍良憑著自己的一身硬功,排演了此劇,據說,開創了我省曲劇界演員表演該劇的先河,實為難得。
曲劇的唱腔特點是委婉悠揚、抒情性強,但也能表現激越憤慨的情緒。姚軍良的嗓音就具備這些特點,而且明亮,穿透力強,他的唱功戲當屬《劉全哭妻》。姚軍良在劇中飾演劉全,在這出戲中,姚軍良巧妙地把越調中的“哭腔”揉進曲劇中的“哭腔”,以增強劉全哭妻的悲傷心情,更具藝術感染力。
長期的藝術積累和長期的舞臺實踐,使姚軍良的藝術創造收獲頗豐,正所謂是孜孜追求換來碩果滿枝:2004年12月參加由中國戲劇家協會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戲曲演唱紅梅大賽”,他演出《貍貓換太子》中的一折,榮獲銀獎。2005年10月,主演了大型曲劇現代戲《明月芳魂》,參加河南省第十屆戲劇大賽榮獲“河南文華新劇目獎”,其本人榮獲表演二等獎;2006年元月,該劇榮獲河南省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2007年9月,在大型曲劇古裝戲《楊六郎招親》中飾呂蒙正,在河南省第三屆黃河戲劇獎評選中榮獲表演二等獎……
在各類藝術賽事活動中屢獲殊榮,使姚軍良在社會和戲劇界的知名度有很大提高,先后成為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平頂山市戲劇家協會理事。2005年被提拔為平頂山市曲劇團業務副團長。在此前后,一些音像出版商慕名而來,為他主演的一些劇目錄制VCD光盤,相應,參加這些活動也為劇團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知名度。自2003年以來,姚軍良主演的6個劇目先后由黃河音像出版社、河南文化音像出版社、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錄制成VCD光盤發行,并且成了音像市場上的搶手貨,主要劇目有:大型曲劇傳統戲《貍貓換太子》、《王華買爹》、《雙禿鬧洞房》、《光棍戲寡婦》、《卷席筒·全傳》、《潘閣辭朝》、《斬皇子》、《怒審許翠屏》、《劉墉鍘西宮》等。在完成這些劇目的錄制過程中,2006年6月,他隨團赴寶島臺灣演出,為河南與臺灣的文化交流進行了一次成功之旅。在臺期間,演出了傳統曲劇《屠夫狀元》、《大保國》,受到了臺灣同胞的廣泛好評,今年7月,他參加了“鷹城文化寶島行”演出活動,曲劇鄉音又一次在寶島臺灣蕩漾。
21世紀是一個嶄新的里程碑,各行各業都以新的姿態向更高目標邁進。知識更新,成為一個嶄新的話題。姚軍良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對曲劇藝術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了全新的探索和思考,最終完成了他對曲劇藝術的新理解和新認識。他這樣認為:河南曲劇是一個歷史很短卻又發展迅速的劇種,它從民間演的 “鼓子曲”發展成為戲曲劇種,至今不過80多年的歷史,但由于它博采眾長、廣泛吸納、勇于創新、貼近生活、清新活潑、好聽好看,而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與喜愛。河南曲劇從單純簡單的說唱藝術演變為復雜華美的舞臺藝術,可以說是一次本質性的革命,沒有勇于變革創新的勇氣和長期的舞臺藝術實踐是不行的。這是姚軍良對多年來在舞臺實踐中的探索和總結。他的一些理論文章也分別在國家和省級報刊上發表。姚軍良所做的一切努力和思索,都是期望能夠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專業型、知識型的新型文藝工作者的探索和實踐。在傳統戲劇的繼承和創新中,需要有一大批這樣的知識型文藝工作者去不懈的開拓和攀登。
姚軍良1967年出生,今年45歲,正是唱好戲的黃金年華。祝愿他的藝術人生之路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