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教授、主任醫師,全國名老中醫。出生于中醫世家,為王氏第七代傳人。自幼隨父王瑞麟(61年譽為中央衛生部名中醫)習醫。1955至1960年畢業于河南中醫學院并留院工作。曾任河南省肛腸協作組成員、中國中西結合肛腸專業委員,現任中國中西結合瘍科委員和省中醫(中西結合)肛腸專業名譽主任委員等。全國老中醫專家經驗繼承人考核專家組成員。2008年獲河南省中醫藥管理局“河南中醫事業終身成就獎”。
王旭教授擅長中醫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腸癌、各類痔漏等肛腸疾病。在多年的臨床中,繼承家學,納百家之長,堅持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吸取先進成果為發展中醫藥所用。突出中醫特色,拓展中醫藥優勢,運用五診和王瑞麟老師《經緯生息診治法》、觀眼法診斷病證;以十二證治法和十二證治變法分證型定治則;采用王氏三代總結的主、輔、保、抗組方配伍用藥法,在配伍時強調了單位用藥,總結出:“單味中藥,其一專多能之功效奉獻于人類,全靠醫生悟性與智慧。”在慢性結腸炎和潰瘍性結腸炎、頑固(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及其腸外表現和并發心腦血管疾病證及腸道腫瘤和小兒肛腸疾病等疑難病癥治療中,特別注意因人、因地、因時不同制宜,并善于內治與外治相結合。
王旭教授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在收集整理自己多年中醫藥治療肛腸疾病的經驗基礎上,撰寫肛腸病方面的相關論文60余篇。主編、修訂、翻譯(日)、參編醫學著作12部。曾茯省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委技術進步三等獎以及省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醫德醫風先進、河南中醫學院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專家語錄:
長期拉肚子會影響患者的體質、體力,繼而發展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此時再治療,就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和精力。急性期病人病情來得快,發作也快,及時治療,效果反而會比較好;如果沒有徹底治好,反復發作,發展緩慢,這個時候治療,效果來得慢,這是因為病菌對一些藥物也慢慢地產生了耐藥性。正常人是24小時排一次便,軟而成形,像香蕉一樣,一天排兩三次便,是不正常的,可是很多人卻不以為意,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
現在生活節奏快,許多人飲食上不注意,出院回家后,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病情的反復甚至加重。所以,提醒大家,在癥狀減輕的同時,一定要再做個腸鏡,如果整個腸道黏膜徹底長好,恢復到本身的光滑狀態,并能看出清晰的紋理,這樣才是徹底好了。達到這個效果,才能做到一次性治愈。
慢性結腸炎、便秘等胃腸道疾病,在治療的時候,醫生有時會為患者加上一些抗抑郁的藥物,因為潰瘍性結腸炎是會合并抑郁癥的。抑郁情緒與胃腸道疾病病程漫長、病情纏綿有極大的關系。大量醫學研究表明,良好心態對疾病的治療,其實也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對抗病魔的“強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