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莊園
馬氏莊園位于安陽西21公里的蔣村鄉西蔣村,為清末頭品頂戴兩廣巡撫馬丕瑤的故居。其地北倚壽安山,南臨珠泉河,西近巍巍太行,東連華北平原,輝映于行山洹水間,尤具勝觀。
莊園建于清光緒至民國初年,前后營建近50年之久。主要建筑現存基本完整。建筑群主要由北、中、南三區組成,共分六路。其中北區一路,建有二個四合院;中區四路,其中西三路為住宅區,每路前后又均建四個四合院,每條中軸線上各開九道門,俗稱“九門相照”。東一路為馬氏家廟,前后兩個四合院;南區一路,其中軸線上亦為九門相照格局,前后亦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在中心建筑的東、西、南三側則各建一排配房環衛。三區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廳、堂、樓、廊、房、門等,共計308間,F有建筑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周圍附屬建筑還有馬氏義莊、庢莊、文昌閣、馬廄、倉庫、柴草庫、馬氏祠堂以及北、中、南三座花園等,總占地面積在70000平方米以上,總建筑面積達100000多平方米。整個莊園設計合理,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左右對稱,前低后高,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壯觀,被譽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大型封建官僚府第”。
莊園主人馬丕瑤(1831年—1895年),安陽縣西蔣村人,同治元年(1862年)進士,歷任山西平陸知縣、永濟知縣,解州、太原知府,山西按察使、布政使,貴州按察使、布政使,廣西布政使,廣西、廣東巡撫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為官30多年,勤政務實,恪盡職守,忠心愛民,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和朝廷信賴,百姓呼他為“馬青天”,光緒帝則褒獎他“鞠躬盡瘁”、“百官楷模”。馬丕瑤逝世后,誥封“光祿大夫”、“威武將軍”。馬丕瑤膝下有四男三女,亦多遠見卓識,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長子馬吉森(1857年—1912年),翰林院待詔,開辦安陽六河溝等煤礦,首創安陽廣益紗廠(今安陽豫北棉紡織廠前身),成立安陽礦業總公司,并任安陽商會會長。他開河南地方民族工業之先河,是一位著名的實業家;次子馬吉樟(1859年—1931年),進士出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會典館總校、湖北提法使、按察使等職,深得朝廷器重。辛亥革命后,任袁世凱總統府內史、北洋政府總統府秘書等職;三女馬青霞(1877年—1923年),又名劉青霞,樂善好施,酷愛教育事業,光緒帝誥封“一品誥命夫人”,中國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后,積極追隨孫中山先生,投奔革命,是我國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辛亥革命女志士,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美名。孫中山先生曾贊譽她為“巾幗英雄”,并為她題寫了“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魯迅先生也曾稱贊她“才貌雙全”。
該莊園于抗日戰爭初年歸為公有,歷為安陽縣師范、安陽縣第一中學、蔣村完小和蔣村糧站等單位占用。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政府數次撥巨款進行了全面維修,基本上恢復了原貌。特別是在今年的4月30日在這里成功地舉辦了“馬氏莊園第一屆文化旅游節”活動,成為了一處聞名遐邇的旅游觀光景區。
北區位于中街路北,座北朝南,前后兩個四合院,后院之東西又各建一跨院,謂之“亞元扁宅”。多為硬山頂式的樓房,原為馬丕瑤祖上舊宅。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了次子馬吉樟。民國初年,馬吉樟任袁世凱總統府內史期間進行了翻修和改建。
中區在三區中規模最大,約占整個莊園的三分之二。它坐落在南街之北,亦座北朝南,各類建筑計158間,由家廟一路和住宅三路組成,其中家廟居東,住宅區居西,四路建筑各自成體系,左右又互相呼應。
家廟正門下層辟三道拱券門,上為讀書樓五間。頭進四合院東西廂房各五間,曰“東塾”、“西塾”。正房過廳五間,懸山頂式,前后帶廊,高臺基,名曰“燕翼堂”;后院廂房各三間,東為“遺衣物所”,西為“藏祭器所”。正殿五間,高大宏偉,名曰“聿修堂”,即享堂。前建月臺。它的規格和布局是嚴格按照清光緒年間制定的《清會典》規定而建造的。建于光緒六年(1880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
住宅三路的建筑形式及格局大同小異。均南開正門,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前庭后堂,左右對稱,由南向北,逐級抬高。中路大門高大宏偉,而東、西正門則均為洞券門,西路大門內又建有屏門。只有中路建有二門,內置屏門。后院又有不同:西路主房為平房五間,而中路、東路主房則各為樓房五間,東路東廂又為三間樓房。在建筑規格上,中路為高,東路次之,西路又次之。在建筑時間上,西路較早,于光緒九年(1883年)始建,中路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始建,東路則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始建。馬氏兄弟分家,東路歸長子馬吉森所有,西路歸四子馬吉樞所有。
南區與中區隔街相望,原設計為三路,其中東路建成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而中、西二路僅將大門及臨街房建成,后因時局變化,尚未建成。
南區東路座南向北,亦為九門相照,前后四個四合院。其中頭進院和三進院較小,分別建二門、三門,門兩側各為兩間廊房,東西廂房各為三間;二進院和四進院較大,其正房均為七間,東西廂房各為五間。
南區的建筑規模和規格,都明顯高于中、北二區,這不僅表現在建筑體量的增大,大門的增多,而且表現在精美的石、磚和木雕建筑物件的大量使用。究其原因,南區為民國時期所建,已不再受封建社會的種種規定和限制。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老三馬吉梅。
莊園建筑全為磚木結構,灰瓦蓋頂。屋頂多為硬山頂式,另有懸山及平頂等。其建筑特點既有北京傳統四合院特色,又有中原地方民間建筑特色,又兼有山西雕刻藝術特色。另一顯著特點是,無論正房,配房大多有前廊,有的則前后帶廊,形成廊廊環繞,院院相通,尤其是雨雪天便于行走。
“杖策窺園日數巡,攀花折木興常新”。您來安陽參觀、感悟馬氏莊園文化的同時,將會得到多種藝術享受------這里有慈禧太后御書總長2.87米的巨幅“壽”字中堂,這里有光緒皇帝御筆親屬的碑文,這里有直徑66.4厘米、重達31.75公斤的碩大銅鏡,至今尤人影可鑒,這里有長近2米半、寬1米的“太史第”、“進士第”等牌匾,以及以明清家具、古玩和服飾為主的民俗展覽。
據介紹,二OO六年五月至今年四月,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運用”的文物保護政策,當地政府先后投資千萬余元人民幣對馬氏莊園進行整體修繕和復原,對景區道路、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四月三十日,面貌煥然一新的馬氏莊園正式對游人開放,盛裝亮相,盡顯中國清末民初建筑的深厚韻味和中國大官僚府地的舊日風采。五一黃金周期間,這座“九門相照”的清代莊園以其恢弘的氣勢、獨特的建筑風格、精湛的雕刻技巧和多彩的藝術裝飾,成為中部地區旅游新亮點,北京、山東、安徽等地賓客競相前往,七天時間接待量達到六萬多人。
北區位于中街路北,座北朝南,前后兩個四合院,后院之東西又各建一跨院,謂之“亞元扁宅”。多為硬山頂式的樓房,原為馬丕瑤祖上舊宅。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了次子馬吉樟。民國初年,馬吉樟任袁世凱總統府內史期間進行了翻修和改建。
中區在三區中規模最大,約占整個莊園的三分之二。它坐落在南街之北,亦座北朝南,各類建筑計158間,由家廟一路和住宅三路組成,其中家廟居東,住宅區居西,四路建筑各自成體系,左右又互相呼應。
家廟正門下層辟三道拱券門,上為讀書樓五間。頭進四合院東西廂房各五間,曰“東塾”、“西塾”。正房過廳五間,懸山頂式,前后帶廊,高臺基,名曰“燕翼堂”;后院廂房各三間,東為“遺衣物所”,西為“藏祭器所”。正殿五間,高大宏偉,名曰“聿修堂”,即享堂。前建月臺。它的規格和布局是嚴格按照清光緒年間制定的《清會典》規定而建造的。建于光緒六年(1880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
住宅三路的建筑形式及格局大同小異。均南開正門,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前庭后堂,左右對稱,由南向北,逐級抬高。中路大門高大宏偉,而東、西正門則均為洞券門,西路大門內又建有屏門。只有中路建有二門,內置屏門。后院又有不同:西路主房為平房五間,而中路、東路主房則各為樓房五間,東路東廂又為三間樓房。在建筑規格上,中路為高,東路次之,西路又次之。在建筑時間上,西路較早,于光緒九年(1883年)始建,中路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始建,東路則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始建。馬氏兄弟分家,東路歸長子馬吉森所有,西路歸四子馬吉樞所有。
南區與中區隔街相望,原設計為三路,其中東路建成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而中、西二路僅將大門及臨街房建成,后因時局變化,尚未建成。
南區東路座南向北,亦為九門相照,前后四個四合院。其中頭進院和三進院較小,分別建二門、三門,門兩側各為兩間廊房,東西廂房各為三間;二進院和四進院較大,其正房均為七間,東西廂房各為五間。
南區的建筑規模和規格,都明顯高于中、北二區,這不僅表現在建筑體量的增大,大門的增多,而且表現在精美的石、磚和木雕建筑物件的大量使用。究其原因,南區為民國時期所建,已不再受封建社會的種種規定和限制。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老三馬吉梅。
莊園建筑全為磚木結構,灰瓦蓋頂。屋頂多為硬山頂式,另有懸山及平頂等。其建筑特點既有北京傳統四合院特色,又有中原地方民間建筑特色,又兼有山西雕刻藝術特色。另一顯著特點是,無論正房,配房大多有前廊,有的則前后帶廊,形成廊廊環繞,院院相通,尤其是雨雪天便于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