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主持大都天文臺
2012/5/10 16:51: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276年元軍攻下南宋都城臨安后,忽必烈打算編修新王朝自己的歷法,設立太史局(后改太史院),任命王恂為太史令,負責組織工作,把金、宋兩朝司天監的人員集中到大都(今北京),再加上新選拔的一些人才,組成了一支龐大的也是最為先進的天文學隊伍,郭守敬就是其中之一。至元十六年(1279)春,在大都東城墻開始興建大都天文臺,郭守敬開始負責儀器與觀察,后來擔任第二任太史令。天文臺分3層,高達7丈,第一南屋是太史令等天文臺負責人的辦公室,向東的房間是負責推算的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向西的房間是負責觀測和計時的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向北的房間為儀器儲藏室。僅推算、測驗、漏刻三局就有70人。第二層按離、巽、坤、震、兌、坎、乾、艮八方分成8個房間。它們分別是觀測準備室、圖書資料室、天球儀和星圖室、漏壺計時室、日月行星室、恒星室等專業工作室。最上一層為觀測臺,北有簡儀,中有仰儀,西有圭表,東有玲瓏儀,南邊是印歷工作局、神廚和算學的建筑。可見元大都天文臺規模宏大,人員眾多,組織嚴密,設備齊全。更令人注目的是該臺擁有大量先進的觀測儀器。據《元史》記載,有玲瓏儀、簡儀、渾天象、仰儀、劉表、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星晷定儀、候極儀、懸正儀、正方案和座正儀等。其中由郭守敬設計制作的就多達13件,其中最著名的簡儀,它是對傳統渾儀進行重大革新,是一臺用一高一低兩個支架支撐起極軸的赤道儀,集測赤道坐標和地平坐標于一體,開創了在儀器上同時設置使用附加設備的先河,并一改傳統的圓周分割法,將一圓周分成3600份,使刻度與讀數更加精確和方便。該儀也是首次采用滾柱軸承的機械。仰儀可從儀器上讀出太陽的去極度、時角和地方真太陽時,特別是發生日食時,日食全過程以及各階段的位置和時刻,均可連續記錄下來。仰儀解決了以前觀測太陽時觀測者光芒刺眼的苦惱,使仰視觀測變為俯視觀測,這些儀器在當時世界上是十分先進的。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順德邢臺(今屬河北)人,是元代杰出的天文學家、儀器制造家和水利工程專家。他創制了簡儀、仰儀等天文儀器;在整理總結新歷法《授時歷》的基礎上完成《推步》、《立成》、《歷議》等著作;同時還為北京通惠河的水利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原標題:郭守敬主持大都天文臺】
來源:浩學歷史網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