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郭守敬銀幣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制造專家。字若思,漢族,順德邢臺(今河北邢臺)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1276年郭守敬修訂新歷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1981年,為紀念郭守敬誕辰750周年,國際天文學會以他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
為了紀念這位在中國歷史上在天文、數學、水利及儀器制造方面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中國人民銀行于1989年發行了一枚郭守敬精制銀幣。該銀幣為中國杰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系列第六組中之一枚。該銀幣為圓形精制銀幣,含純銀22克,成色90%,直徑36毫米,面額5元,發行量為30000枚,由沈陽造幣廠鑄造。其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郭守敬造像,其左前方飾以桌案、書籍、圖稿及其創制的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簡儀,環刊郭守敬、生卒年份字樣,并刊面額。
郭守敬從大都治水、西夏治水,到巧制天文儀、編訂新歷、編訂授時歷,再到四海測驗及一系列水利貢獻,其卓越的貢獻澤被后世。
郭守敬紀念銀幣在背面圖案設計上充分體現出了一種生動的場景感。幣面設計者似乎像按下了照相機的快門,把郭守敬日常研究創造的姿態、面貌進行了定格。郭守敬一手握稿紙,一手執筆,神情專注嚴肅,正凝思設計、解決方略。桌案上鋪開的畫稿、層疊的書籍都顯示出郭守敬創造、研究的精神和對于創造的嚴格態度。身旁其發明創造的測量天體位置的簡儀,表明其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因此,該銀幣在幣面設計體現幣面畫面的場景感的同時,也以各種輔助的元素用以充實主題人物的形象。使觀賞者能在方寸的幣面盡可能地獲得更多的有關于主題人物的各種信息。從這個角度講,該銀幣背圖的設計者不僅是以各種元素來達到對幣面場景感的烘托,另一方面,這些元素在幣面起到了直觀地解釋與補充主題人物的作用。
此外,從該銀幣的幣面構圖視角看,該紀念幣是采用了側視視角,這使書籍、簡儀、圖稿獲得了一種前視角的聚焦位置,顯得清晰、真實,也使這些襯托元素得到了強調,也即幣面人物郭守敬所處的場景獲得了強調。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側面視角也增強了幣面的場景感。另一方面,這種側面視角,還使得郭守敬的形象顯得尤為高大,人物的姿態與這種類似的仰視的視角相結合,使人物形象平添了幾分英偉。因此,郭守敬紀念銀幣的場景感設計,不僅是幣面畫面獲得了一種鮮活的生活感,也使幣面主題人物得到了飽滿的表現,這不僅是浮雕上的精湛嚴謹所能實現的,更重要的是其中所透露出的精神氣質。
郭守敬紀念銀幣背景為鏡面幣面,這從構圖布局上看,體現了很好的疏密有致原則。這種構圖上的簡繁得宜,也給幣面增加了一種活潑、跳脫的氛圍。從欣賞的角度來說,這種畫面構圖方式可以避免審美上的疲勞,無形中也使幣面獲得了生動感。【原標題:小論郭守敬銀幣背圖設計的場景感】
來源:新浪收藏 時間:201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