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與三歸臺的故事
2012/5/10 17:36:2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齊桓公賜管仲“三歸臺”
662前,管仲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強大無比,成為春秋時五霸之首。齊桓公為嘉獎管仲的功勞,便封谷城(又名小谷,即今山東省平陰縣東阿鎮)為管仲的采邑。魯莊公三十二年,齊桓公與魯莊公在魯濟會盟時,魯莊公又為管仲筑城。管仲為了使齊國民眾信服自己的改革和治理措施,使眾人尊重自己,尤其便于駕馭齊國貴族們,便想了辦法,讓齊桓公多賜他家業。管仲對齊桓公說:“臣雖然蒙主公恩惠,使我為齊相,但我雖然尊貴,還是貧窮。”齊桓公便說:“我賜給你有三歸之家。”管仲便在他的府中筑三歸之臺,言為:“民人歸,諸侯歸,四夷歸。”因當時筑臺,是供主人在臺上放置酒器、食物等,供貴族、大臣和朋友們飲酒歡樂之用,是一種奢侈的做法。管仲對治理齊國功勞太大了,齊國人并不認為管仲奢侈。管仲的好朋友鮑叔牙怕齊人說管仲奢侈而損害了管仲的聲譽,便勸管仲說:“大王奢你也奢,你這樣是不可以的。”管仲說:“我所以這樣,是為大王分謗呀。”管仲的心意還是為齊桓公著想,所以,谷城就是管仲的食邑,也是他的家,谷城也筑有三歸臺。
三歸臺碑刻的傳說
城三歸臺旁,歷代立有碑刻。臺上有一石碑,碑高約1.7米,寬約0.7米左右,厚約0.2米左右,上書“管仲三歸臺”五個大字,字跡古樸遒勁,可能是建臺時的碑刻。因該碑斷折,明隆慶年間又在碑側補立一塊,三歸臺旁又有歷代碑刻數塊。 1938年,日本軍隊占領東阿縣后,任日軍東阿城防司令的平井,知其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以保護文物為名,便把所斷之碑偷運到古東阿縣文廟東北角,并建一碑廊。又在東阿境內收羅很多有價值的古碑石刻在此集中保護。日軍投降前夕,把這些碑刻全部偷運到日本國內。其余在三歸臺旁的碑刻,在大躍進和文革期間興修水利時,砌了水井和石橋等。
異性兄弟在此結盟
元前708年,管仲因家貧,做小生意養家,并與鮑叔牙相識,結拜為兄弟。兩人共同經商,每次掙了錢分錢時,鮑叔牙總讓管仲多分一些,兩人成為摯友。后齊僖公分別拜管仲和鮑叔牙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父。公元前685年,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即齊桓公。他不計管仲的一箭之仇,又在鮑叔牙的勸說推薦下,封管仲為相。后人們把異姓兄弟結為摯友稱作“管鮑之交”。 谷城的“管仲三歸臺”,自筑臺后這一帶的異姓弟兄從古至今結交朋友,均以“管鮑之交”為誓盟,并到三歸臺上“插草為香”,行叩頭結拜大禮,并寫《蘭譜》供奉于臺上,上寫兄弟雙方的三代宗親名諱,互相交換,和自己的家譜一塊供奉,以圖永世交好。
“管仲三歸臺”與夷吾井
古時候,有一考生,游學途經谷城,知谷城古跡名勝眾多,便駐足游覽。他早知谷城有“管仲三歸臺”,仰慕管仲名,便首先去瞻仰三歸臺。感嘆之余,又去觀瞻夷吾井。此時金烏已墜,夷吾井已塌陷成坑。正在遺憾,忽見坑北隱約有一書齋,茅屋草亭,竹篁掩映。但柴門開啟,并傳出朗朗讀書聲。書生心動,便去造訪齋中之人。主人聞聽有客來訪,急忙迎出。相互禮畢,請入齋內。齋內已有兩位文友,齋主便一一介紹,四人互通了姓名,一見如故,就座敬茶,談笑風生。這時油燈初上,齋主又以名酒佳肴款待。飲酒中,齋主提議要“以文會友”,每人即興作一文一詩,以助酒興。于是,四人各自作一詩一文,寫后互相傳閱?忌喿x齋主詩文后,暗暗稱贊,并默默背誦下來,等日上中天,這位考生才告別三人返回城中客棧休息。天明后,又邊游學邊去京城趕考去了?忌诰┏强紙隹荚嚂r,主考官發下試題,考生一看,正是那天在管仲井旁齋主所作詩文?忌笙,便默誦照抄下來。榜出,考生果中進士,心中對齋主感謝不己。返回家鄉時,仍途經谷城,考生準備向齋主致謝。再到“夷吾井”亭,尋井旁書齋,卻不見蹤影。詢城中居民,都說井旁從來沒有過書齋、柴門等,考生大惑,心想定是管仲暗助自己。
“管仲三歸臺”借祭器
古時候,不論是誰來谷任谷城長,谷城令,還是在東阿縣遷至谷城,來任東阿縣令,每年都要在春、秋兩季舉行祭天或祭孔儀式。祭祀儀式在天壇(即南壇,現東阿鎮南壇村)、地壇(北壇,現東阿鎮北門村北)兩地。祭祀前一日的午夜,縣衙先派四名衙役和教諭去管仲三歸臺燒香,焚表叩拜,求借祭器,并祀喏好借好還,以求再借不難。祭祀儀式完畢后,當夜晚即送還。有一年,有一教諭在祭祀完送還祭器時,見一個酒爵很好,便偷偷藏起來。此后,祭器再也借不出來了,該教諭也被罷官。
革命烈士血染三歸臺
1938年,日軍侵占了老阿縣城(即古谷城),隨即成立了“東阿日本憲兵特務特別工作隊”由日軍東阿城防司令平井指揮并兼司令,松勇任副隊長,漢奸龐統華任副隊長,負責對東阿縣一帶抗日政府和武器力量的偵輯工作。東阿日軍討伐歸來,將大批被俘抗日軍民交給平井審問,并對我抗日軍民進行嚴刑拷打,灌辣椒水,用烙鐵烙胸。但我抗日軍民無一屈服,平井便把他們押往管仲三歸臺上殘殺,平井親自執行。殺人前,他先用酒精擦擦東洋刀,再用酒精擦受刑人脖子,然后揮刀砍殺,一連砍殺十三人,身子跪在三歸臺上,頭都滾到臺下。在臺下,又槍殺了100多名抗日干部和群眾,其中有村長、農會長等。
1939年6月9日夜,中共平陰縣委副書記吳鴻漸,在平阿山區的王樓村召開抗日積極分子大會,被東阿的日本特務偵察到消息,報告了駐東阿的日軍。天剛拂曉,日偽軍就把王樓村包圍。吳鴻漸最早發現了日軍,便立即鳴槍告知其他同志突圍,自己邊打邊把日偽軍吸引到自己身邊,不幸被俘,被日軍押解到東阿縣城,用盡酷刑逼他投降并供出縣委組織。吳鴻漸堅貞不屈,日軍便把他和同時被捕的王樓村長等三人押解到管仲三歸臺下殺害。臨刑前,“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響徹三歸臺上空。
1947年國民黨又進攻解放區,并占領東阿縣城,逮捕了連馬莊情報站站長馬翰卿的弟弟馬為民,魚山村婦女會會長房孫香等200余人,并押解到管仲三歸臺下槍殺、活埋。管仲三歸臺,成了日軍屠殺我中國人民以及國民黨屠殺我革命干部群眾的見證!驹瓨祟}:三歸臺的故事】
來源:中國民間故事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