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41年11月14日,是馮玉祥六十華誕。馮玉祥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雖說有職無權,畢竟德高望重,各大軍政要員紛紛要給他祝壽,馮玉祥則以“抗戰時期一切從簡”加以拒絕。他以“國難當頭,概不受賀”為由,外出避壽,并作“丘八詩”《六十歲的小伙子》一首自勉。時至今日,仍流傳著馮玉祥避壽的不少傳說與軼聞趣事。
作自壽詩《六十歲的小伙子》
馮玉祥臨六十歲生日之際,作“丘八詩”《六十歲的小伙子》一首自勉,刊登在1941年11月14日《新華日報》上。詩曰:
我們的主人,是全國的老百姓。他們是篳路藍縷,真正的貧窮。他們無論怎樣的痛苦,還是供給我們衣食住。飲水要思源,自己要問問自己的良心。方才是六十歲的小伙子,怎么能說是壽?應當趕快努力,去報告主人們。使他們有了好的吃穿住用,那方是盡了抗日公仆的本分。
這日,馮玉祥確是實踐了他在《六十歲的小伙子》詩中的諾言——以“國難當頭,概不受賀”。
中共領導人及周恩來的祝賀
馮玉祥生日的這一天,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林伯渠等都向馮玉祥發電報祝賀。周恩來則撰寫了《壽馮煥章先生六十大慶》一文。刊于當日《新華日報》二版,文章贊馮玉祥擅練兵。西北軍成為當世之雄:贊馮玉祥好讀書。常常手不釋卷,值得學習;贊馮玉祥的“丘八詩”寫得好,嬉笑怒罵皆文章:贊馮玉祥肯作諍言,尤其是對最高當局領袖人物。文章說先生今屆六十,猶自稱小伙子,國家今日尚需先生共濟艱難,為民請命,為國效勞。
周恩來《壽馮煥章先生六十大慶》文曰: 煥章先生六十歲,中華民國三十年來。單就這三十年來說,先生的豐功偉業,已舉世聞名。自灤州起義起,中經反對帝制,討伐張勛,推翻賄選,首都革命,五原誓師,參加北伐,直至張垣抗戰,堅持御侮,表現出先生的革命精神。其中,尤以殺李彥青,趕走溥儀,罵汪精衛,反對投降,呼吁團結,致力聯蘇,更為人所不敢為,說人所不敢說。這正是先生的偉大,這正是先生的成功處。
避壽傳說
馮玉祥為了實踐自已“國難當頭,概不受賀”為由,外出避壽。時至今日,重慶仍流傳著馮玉祥避壽的不少傳說與軼聞趣事。 馮玉祥六十歲生日之際,他究竟去了哪里呢?
【傳說 一:到鄉下體察 “國家主人”——農民的生活】
原來馮玉祥曾到鄉下體察 “國家主人”——農民的生活去了。當他路過興隆店時,看到三個十三四歲的窮困孩子,擔著大捆的木柴去賣。三個小孩又餓又累,汗水直流,柴捆壓得他們已經直不起身來。馮玉祥向大一點的一個孩子問明了情況說:“人上車,柴也裝上。 ”孩子們想不到有這樣的好事,樂呵呵地上了汽車。到了集市上,三個孩子跳下車,馮玉祥叫他們不要忙著走,他擁抱著三個孩子照了一張相。
【傳說二: 去璧山“同文中學”,與師生一起過生日。】
抗戰期間,為躲避日寇戰火,大中小學紛紛內遷,璧山一時文人云集,文風大盛。1938年,“同文中學”從江西九江遷至璧山丁家坳(今丁家鎮),馮玉祥時任“同文中學”名譽董事長,因此常到璧山視察。
1941年的10月,一輛黑色小轎車載著馮玉祥和他的二兒子馮富國,從丁家坳北門一直開到同文中學校門前。馮玉祥早就說要來學校看看,學校也一直期待著他的到來,當地人也很想一睹這位名將的風采。他此次來同文中學,并不是為了視察學校工作,他是特地趕來“避壽”的,因為第二天就是他的六十大壽。
學校訓育主任錢碧澄,是安徽蕪湖人,自稱與馮玉祥副委員長是安徽巢縣老鄉,他得知馮玉祥此行的目的后,便把消息透露出來,倡議全校師生給馮玉祥將軍一起過生日。 沒想到,這一天又時逢同文中學七十五周年校慶。同文中學全體師生集合在禮堂——也就是教會的禮拜堂里,為馮玉祥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祝壽大會。
馮玉祥坐在臺下第一排,身材又高又大,學生望著他的背影,像一座鐵塔似的矗立著。校長再三請他上主席臺就座,并向全體師生致詞:“今天是我們同文中學七十五周年校慶,又是馮副委員長的六旬華誕,真是金風送爽,雙喜臨門呀!我們大家向他祝壽!請副委員長訓話。” 馮玉祥的嗓門很大,聲如洪鐘,話一出口,震得禮堂嗡嗡作響,他說:“諸位不要叫我馮副委員長,叫我老馮好了。國難當頭,日本鬼子還在加緊侵略我們,個人的壽沒什么好祝的,60歲不算一回事。”接著,他在大會上慷慨激昂吟誦了自壽詩《六十歲的小伙子》:
方才是六十歲的小伙子,怎么能說是壽?!
應該趕快努力,去報答主人們,
使他們有了好的吃穿住用,
那方才算盡了抗日公仆的本分。
他念完自己的“丘八詩”后,又勉勵同學們道:“希望同學們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我15歲當兵,讀書識字都是在軍隊里學的,學起來十分艱苦,你們現在正是讀書的大好時光,‘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啊!”
講完話后,同文中學的校長出面,準備以全體教師的名義在飯館包酒席,作為向馮玉祥獻壽的壽筵。馮玉祥堅決不同意,他說是要吃酒席可以,但有兩條:一是節約,二是由他付錢,否則他便辭謝不就。當天中午,他招待教師吃飯,晚上又招待學生吃壽面,全校高、初中各3個年級學生近300人,在操場上擺起10多張桌子,幾挑大桶裝著雜醬臊子,一盆盆水面端上來,學生自挑自舀,吃了一頓最開心的“過橋面”。
晚上在禮拜堂舉行聯歡晚會,馮玉祥在臺上演唱他自編的《打柴歌》:“明明喲上山去打柴,百斤柴草百里路,我等那讀書喲,怎敢偷閑……”
同學們也演了不少節目,大都是一些抗日救國歌曲,如《到敵人后方去》、《歌八百壯士》、《中國不會亡》、《打回老家去》等,偶爾唱點抒情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你》等,有兩位同學在演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唱得極富感情,流著淚唱完,全場一片唏噓之聲。
在丁家坳避壽一周中,馮玉祥常到各處走走,噓寒問暖,了解民情。一次,他乘車從璧山來鳳驛回丁家坳,看到一個小孩挑著柴吃力地走在公路上,立即叫停車,連人帶柴送回家,并給小孩一些錢讓他貼補家用。
【傳說三:去縉云山避壽】
1941年馮玉祥六十壽辰時,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雖說有職無權,畢竟德高望重,不僅各大軍政要員紛紛要給他祝壽,連蔣介石也不例外。抗戰期中,蔣介石與馮玉祥有著甚為微妙的復雜關系。聽說蔣介石也要來為他賀壽,馮玉祥卻早早跑到北碚縉云山去避壽了。為表其胸襟和志趣、作風與為人,馮玉祥便在山中寫下一首《六十歲的小伙子》丘八詩,以自壽自勉。
在南開中學吃剩饅頭
抗戰時,重慶的中學數南開中學最有名氣。學校的師資和設備都比其它中學好,校址又在文化氛圍最濃的歌樂山下沙坪壩,校長是著名的教育家張伯苓。因此,在重慶的軍政大員、富商名流都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子女送進該校讀書。一時間,該校的公子哥兒嬌貴***如云。
一次,張伯苓請馮玉祥將軍到南開中學作抗日救國的演講,馮將軍欣然受邀。這天一早,張伯苓就率全校師生在校門口迎接。但開會時間就要到了,還沒見馮玉祥驅車前來。張校長連忙打電話問馮玉祥辦公室,秘書說馮將軍走了好久了。
一會兒,一個學生來報告:“還是沒見馮將軍來。只有兩個大兵在學生食堂吃同學們扔在桌上的半截子饅頭。”
張校長忙問兩個大兵的模樣。學生說:“有一個身材高大魁梧,穿一套舊軍服。”張校長心頭大驚:這一定是馮將軍!急忙跑到食堂,果然看到兩個大兵坐在飯桌旁手掰饅頭吃。
原來馮玉祥離南開中學校門老遠,就看到學生們排著隊,拿著彩旗迎接他。他一貫反對國民黨官僚講排場的作風,就故意不走正門,從后門進了學校。走到學生食堂,看見桌上堆著很多吃剩的半截饅頭和一堆堆的饅頭皮。馮玉祥非常痛心:國難當頭,前方將士缺衣少食,彈藥不足,鄉下農民吃糠咽菜,重慶街頭乞兒成群,而達官貴人揮金如土,這些公子***學生又如此嬌氣浪費!
演講會開始,馮玉祥走上講臺,手一招,護兵把一大包東西送到臺上。臺下的學生老師翹首相望,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大堆剩饅頭!
張校長站起身說:“同學們,這些饅頭,都是我校學生扔下的……”他語氣沉痛,說不下去了。
馮將軍接過話說:“學生食堂浪費太大了,大半個大半個的饅頭隨地亂扔,桌上地下饅頭皮一堆一堆的。這種公子***的習氣,以后堅決不許存在!古人都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你們卻把這一條忘了,實在令人痛心哪!”
接著,馮將軍講了抗日的形勢,批判了國民黨極右派對日不抵抗的賣國行徑,講明了不抗日國必亡的道理。精彩的講演,博得全體師生的熱烈歡迎。【原標題:馮玉祥六十華誕趣事】
來源:歌樂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