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與泰山的故事
2012/5/10 9:24: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馮玉祥將軍兩次隱居泰山,在泰山時與泰山百姓已融為一體,而對外,也保持著一定的政治聯系。在日蔣的聯合夾擊下,“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最終歸于失敗。1933年8月下旬,馮玉祥來到泰山,這是馮玉祥先生第二次隱居泰山。
馮玉祥第一次上泰山隱居靜觀形勢,時間在1932年的春天,那時他住在普照寺里,這一次他住進了五賢祠。五賢祠的位置在普照寺上邊,還要高一層,所以馮玉祥曾對隨從開玩笑地說:“這次回來咱們升了一級,下次再來就要更上一層樓了。”五賢祠位于泰山西麓半山的中心,這里樹木郁郁蔥蔥,幽靜沉寂,馮玉祥便在這里終日讀書習字,孜孜不倦。然而當時他的心情是很悲憤的,在他讀書的房間墻壁上,刻著一行詩句: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為絕頂人。這就是當時他心情的表白吧。
為方便讀書,馮玉祥住處附近專門設了一個小型圖書室。馮玉祥喜歡散步,而且喜歡在散步時聽隨從給他朗讀書文,這已經成了他的習慣。馮玉祥散步總是專揀那些小路或樹林子走,遇到這種時候,隨從總是格外小心,要一邊探路一邊看書朗讀,稍一分心,不是絆了腳就是讀錯了,而馮玉祥總是溫和地說:“重念,重念。”在這以后的十多年里,馮玉祥一直保持著這個散步聽書的習慣。
馮玉祥在泰山上讀的書很雜,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求知欲十分旺盛。為此,他不斷地邀請一些有學識有見解的學者名流上山講課,這樣便特意成立了一個名為“研究室”的機構。
那時,研究室設在普照寺的一個小院里。院子中間有一棵千年老松,是泰山有名的“六朝松”。它虬蟠多姿,濃蔭蔽日,馮玉祥和學者們常在這松下的一個石桌旁議事談學問。
上泰山講課的學者先生們是不斷更迭的,大致都在山上講兩三個月的課就下山了。每天吃過早飯,研究室的先生便上五賢祠去講課,每天上午下午講兩個小時。馮玉祥聽課很用心,不僅做筆記,而且特別喜歡提問。上理工課,比如物理、化學就得做實驗,為此,還專門辦了一個不大的“科學實驗館”。有一次,劉屹夫給馮先生講物理課做氫氣實驗,劉先生鼓搗鼓搗,“砰”的一聲爆炸了,馮先生大吃一驚,身邊隨從急忙跳到他身邊護衛,從遠處也跑來一隊衛士警戒起來,后來才知道是馮先生在上物理實驗課。
馮玉祥在山上過著儉樸的生活,他對待自己的家屬也是嚴格要求。他盡量緊縮自家的生活費用,規定全家的菜金,每人每天不得超過一角錢。這一角錢怎么改善生活呢?馮先生就叫廚房里自己磨豆腐、種菜,還告訴廚房每頓飯給自己蒸一個玉米棒子。廚房里當時有個老兵叫司學智,人們喊白了就喊他叫“老四”。有一天他背著馮先生叨咕:“總司令偏偏要吃玉米棒子,真賤皮!”這話后來傳到馮先生耳朵里,當時他并沒有吭聲。有一天,馮先生把隨從人員和廚房勤雜人員召集起來說:“有人說我馮玉祥吃玉米棒子是賤皮,好,我來問問他:你當老百姓的時候,在家里頓頓吃玉米餅子是不是賤皮?咱們全中國那么多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天天吃玉米面窩窩頭,難道他們也都是賤皮嗎?”接著馮先生教育大家不要忘記民眾的疾苦、國家的災難。通過這件事,老四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有一次老四來送飯,對馮先生說:“先生,我也跟你學,天天吃幾個玉米棒子。”
1934年11月14日是馮玉祥過51歲生日,兵斌摹寫泰山石碑上的一個壽字送給他。馮玉祥看了看,便提筆在“壽”字邊上添了幾行小字:“人欲得壽,須要為大多數人們犧牲壽命。”馮先生寫過之后,沉思了一會,說:“窮奢極欲的官僚老爺們,有幾個長壽的?安徽軍閥倪嗣沖過五十大壽,用百兩黃金塑了一個壽星像,但沒過兩年,便在天怒人怨之中一命鳴呼了!這種人在世上干盡壞事,死后遭到人民的唾棄,這叫‘不得壽’。有的人飽食終日,庸庸碌碌,當他離開人間之后,人們也就把他忘記了,這叫‘短壽’。還有的人,盡管活在世上的時間不長,但他為老百姓做了好事,為社會作出了貢獻,人民將永遠懷念他,這種人才是最長壽的!”這個“壽”字和馮先生在上邊的批注,后來被鐫刻在泰山上的一塊巨石上,成為激勵人們去正確對待人生的碑記。【原標題:馮玉祥二次隱居泰山】
來源:中國泰山網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