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將楊業與明朝降清“貳臣”洪承疇
2012/5/8 15:23:4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北宋名將楊業奉宋太宗之命征伐遼國,不幸失利,主帥潘美與監軍王侁出于嫉妒,不發援兵,致使楊業傷重被俘。遼國君臣敬畏楊業,對其好生善待。楊業哀嘆:“皇上待我恩重如山,我當御敵以報國,不想今日反為奸臣所害,落得全軍覆沒,我還有何面目茍活于世?”于是絕食數日,怏怏而死。
楊業死得其所,因為遼國統治者沒有制止他的死亡,遂了他的心愿,也成全了他高尚的氣節,“楊家將”從此便成了中國愛國主義文化的一種象征。絕塵而去的楊業,絕然不會想到,在他作別人世600余年后,又一個不肖子孫幾乎步了他的后塵。
明末崇禎年間,洪承疇駐守錦州城。松山一戰,與滿清的皇太極交鋒,也不幸被俘。洪也算是條漢子,一開始寧死不降,以絕食自殺示志。可是皇太極惜才如金,舍不得失去這員將才,便讓才貌出眾的孝莊皇后去為洪喂食并勸解。餓到奄奄一息的洪承疇,乍見如此美色,怎會不心軟?當時便感激涕零,飽食了一頓。第二天便面見皇太極,剃發易服,歸順了清朝。此后出生入死,為清朝入關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洪承疇并非沒有氣節,只是清朝統治者一心要他為己所用,最終使他活了命卻丟了氣節。只落得世人指罵,就連16歲的少年夏完淳都對他嗤之以鼻,冷嘲熱諷,致使一出《洪母罵疇》的京戲傳唱至今。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個人的氣節往往只有到了生死關頭才表現出來。在敵人手里死得越慘就越英雄,稍一屈服就是無恥卑劣,生前身后要遭世人嘲罵。中國人似乎總是把氣節看得重于生命,在2000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氣節觀隨著忠君愛國的傳統代代相傳。統治者們在奴役和壓迫人民的同時,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忠孝節義的英雄人物。而英雄的背后,往往還有叛徒和奸賊的陰影。
有時候,一個真正的英雄,只要他心中始終有一種信念存在,統治者是無論如何也動搖不了那種大無畏的真氣節的。岳飛就是始終堅持著“收復失地還我河山”的信念,南宋統治者對他無計可施,唯有一刀了斷。岳飛雖死猶生,浩氣長存。與其同類的還有文天祥,牢獄三載仍不改愛國之心,高官厚祿絲毫不能將其動搖,元朝統治者同樣無可奈何,只得殺之而后快。但如此堅定的信念,高尚的氣節,又豈是統治者斬殺得了的?
在沒有任何統治者可以左右人民思想的年代,就更是英雄輩出。當生命遭遇了革命大義,早已變得毫不重要:狼牙山五壯士跳崖殉節,劉胡蘭血染鍘刀,鋼七連死守上甘嶺,張志新刑場就義......歷史永遠不能被遺忘,英雄的故事需要一說再說,叛徒、奸賊同樣是歷史見證的磨不滅的污點。
時代不同了,英雄觀、氣節觀當然也在改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只有我們心存善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生命觀,做我們該做的事,才會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民族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原標題:北宋名將楊業與明朝降清“貳臣”洪承疇】
來源:網易新聞中心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