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楊家將后人”九世同村 宗譜里竟沒有老令公楊業

2012/5/8 15:28:39 點擊數: 【字體:



    高淳石臼湖畔的楊家將后人們。早上五點鐘,天色轉亮,75歲的楊周木老人就已經起床了。匆忙地洗漱完畢,吃過簡單的早餐,他就到一里之外同一個村子的另一戶人家里去打工了。楊周木的工作是彎鐵架子,一米長的粗鐵絲,他借助工具三弄兩弄就彎成一個正方形了。這些正方形鐵架子是地籠的支架,而地籠則是用來捕撈螃蟹、蝦子的工具。

    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里,楊周木都在低頭擺弄著手里的活兒,他很少想到自己那些聞名遐邇的祖先,高官顯爵、金戈鐵馬,祖先的榮耀都被鎖進了那一頁頁泛黃的家譜里。

    高淳淳溪鎮向西十多里,有兩個比鄰而居的村子———楊家村和新楊村,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楊。目前村里輩分最長的是102世的楊廣木,今年90歲,輩分最低的是110世的楊麟建,小學二年級在讀。

    不過,村子里的人在說自己的輩分時,很少按照這種100多世的排序來計算,他們把第78世傳人楊千一尊為一世祖。

    更讓楊家人引以為榮的是———他們是天波府楊家將的后人。據千一公的27世傳人、原長樂小學的校長楊周宏介紹,過去,村里的孩子一到上學的年齡,都必須去祠堂聽老人講楊家將的故事。楊姓人還用一種特殊的方式紀念祖先———他們不聽不唱《金沙灘》、《雙龍會》。當年遼國正是在金沙灘設下了雙龍會宴,宴會是假,討戰是真,遼兵用計殺得楊家將尸骨堆山,老令公楊業等不到救兵,頭撞李陵碑而死。不僅自己不聽不唱,如果附近有村子上演這出戲,楊家人也絕不肯答應。

    根據流傳已久的楊家將戲曲小說來看,楊家將第一代代表人物是楊業,楊業的父親名叫楊信,楊業的夫人即佘太君佘賽花;楊家將第二代代表人物是楊延昭,楊延昭的夫人是柴郡主;楊家將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楊宗保,他娶穆桂英為妻,生有兒子楊文廣。然而根據史書來看,楊業的夫人實際姓折,并非姓佘。楊家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楊文廣,也就是說戲曲小說中的楊宗保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至于柴郡主和穆桂英,就更是虛構出來的。

    歷史和文學的區別非常大,那么楊氏宗譜里的記載又是怎樣的呢?楊氏宗譜中清楚地記載著,楊家的第74世傳人名字叫信,兄弟幾人分別稱為信一、信二、信三。信三于北宋慶歷年間渡江,他的直系后代,也就是第78世傳人楊千一定居溧邑長蘆鄉(即高淳長樂鄉)。這里的楊信三與歷史上的楊信是否是同一個人?顯然不是,因為北宋慶歷年間,別說是楊信,就連他的孫子楊延昭都已經死去有30年左右了。

    楊家的宗譜歷經兵亂、水患、文革、人為損壞,保存到今天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元清兩代的統治者為少數民族,楊家將抵御外族入侵的事跡本身就是個很敏感的話題,會不會是為了保護楊氏家族而在宗譜里把這一段家族史隱去了?楊周宏非常希望有關專家能根據現有的宗譜還原他們家族的真實面貌。

    楊氏宗譜中記載的名人可以用燦若星河這個詞語來形容,而他們源遠流長的家族史更是叫人大開眼界。

    春秋時期,楊家的一世祖伯僑被封為楊侯,他的后人就以楊為姓,繁衍了下來。到了24世,楊家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即東漢時的司徒楊震。楊震往東萊郡上任時,路過昌邑縣,原先他所推薦的秀才王密,這時做昌邑縣令,夜里懷中揣著十斤金子來贈送給楊震。楊震說:“作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說:“夜里沒有人知道這事。”楊震說:“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說沒人知道!”這就是著名的“四知”。據楊周宏介紹,過去,在他們的祠堂里就懸掛著“四知堂”匾,用來激勵和鞭策楊姓后人。

    楊震之后,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楊家可以說人才輩出。48世的楊素,49世的楊師道,56世的楊綰官,71世的楊億,80世的楊萬里……都稱得上是名垂千古的人物。

    作為楊家將的后人,楊姓村民時刻以祖先的英勇事跡為傲,過去村里的男人都有習武的傳統,而當國家遭受外來侵略的時候,他們又都能挺身而出。

    根據宗譜記載,楊家84世長樂六世祖楊師祿及其父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當時,元兵入侵中原,師祿的父親把守邊關英勇抗敵,但不幸被元兵捉去。師祿于是替父請死,元兵被他的一片忠孝之心所感動。在抗日戰爭時期,楊家也出了個小有名氣的人物,他叫楊健。楊健1938年參加新四軍,隨軍進行抗日戰爭,抗戰勝利后,楊健又跟隨大軍參加了渡江戰役。上世紀50年代,楊健轉業回到家鄉,曾經擔任過長樂鄉鄉長。抗美援朝期間,更是有四位楊家人參加了軍隊。

    據楊周宏介紹,目前,楊家村和新楊村兩村共有將近3600個楊姓人。因為靠近石臼湖,幾百年來村民們都以打漁、織網為生。改革開放后,漸漸有一些人走出村子到外地打工,但是,打漁和織網仍舊是村民們的主業。

    走進楊家村,還能清晰地感受到楊家先人的氣息。村頭的龍王廟面朝龍潭,大門兩側的墻上各嵌有一幅楊家將群英浮雕。楊門虎將個個氣勢如虹,身后的楊家將帥旗和大宋戰旗迎風招展……

    歷史的風云從長樂楊家的頭頂刮過,但始終刮不走的是祖先錚錚鐵骨的剛強意志和愛國衛家的英勇精神。【原標題:“楊家將后人”九世同村 宗譜里無老令公楊業】

    來源:東北新聞網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