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對于魏國來說,需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從戰略的角度考慮,救趙到底有無必要?
在趙國人看來,魏國援助趙國是一種失策,這樣的做法只能讓魏國更弱,趙國更強。在潛意識中見,趙國一直對于魏國心存輕蔑。身為趙國的謀士,虞卿就深刻地指出,和趙國聯合,對于魏國來說是一種愚不可及的行為。因為經過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魏國已經在諸侯之中沒有任何戰斗力,其實力遠遠非比從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魏國與趙國聯合無疑是拿熱臉蛋往趙國的冷屁股上去貼,兩國聯合所帶來的好處,往往由趙國一家獨享,而兩國聯合所帶來的危害卻往往只能由魏國一家承擔。
回憶從前,趙國和魏國可謂怨恨甚深,魏國從強盛走向衰落,其直接根源就是與趙國交戰。在歷史上,趙國和魏國幾乎沒有過關系較為密切的時期。
因此,當趙國遭遇危機向魏國求救之時,趙國人根本說不出來什么像樣的理由,也拿不出什么像樣的戰略借口,說來說去也只是讓魏國可憐自己已經嫁到趙國的妹妹。對于一個國家的國運興衰來說,這算得上是理由嗎?這樣的理由說得出口嗎?
即使拋開兩國之間的恩怨,站在魏國的立場上,趙國同樣也是不可救援的。因為此時的魏國也僅僅有自保的能力,根本不具備向外派兵援助別人的實力。此時向外派兵,必將導致內部空虛,自己全線押上,被人抄了后路,這樣的大虧魏國已經吃過兩次了,難道魏國還準備迎接第三次這樣的命運嗎?難道魏王就這樣好了傷疤忘了痛嗎?如果有一點政治頭腦,有一點大局意識,魏安釐王就不應該發兵救趙。
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魏安釐王痛定思痛,迅速從趙國所設計的倫理陷阱里跳了出來,派人阻止魏國救趙大軍的步伐,命令他們原地待命。
無恥的平原君派來的使臣冠蓋相望,絡繹于途,他們找準了突破口,把所有的火力都對準了喜歡虛名的信陵君。平原君的使者聚集于信陵君的門下,打著信陵君姐姐的旗號,語氣強硬地要求信陵君立即發兵。他們明明知道信陵君沒有這個能力,卻往絕處擠兌他,譴責信陵君徒負虛名,見死不救,心如鐵石,不得好死。這是明擺著的玩人啊,這是典型的涮人啊,平原君這個政治騙子,就是靠這點詐術將信陵君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信陵君卻還屁顛屁顛,樂此不疲。
其實,問題很簡單,是虛榮心害了信陵君,本來他就不具備軍權,他只是一個愛好“養士”的公子,也很難獲得魏安釐王的信任,他只要對平原君說出事實的真相就行了,說出自己沒有能力向趙國派兵就行了,然而,虛榮的信陵君卻感到這話根本說不出口。“有事您說話”,我信陵君畢竟是聲名遠播的魏公子,還有什么我辦不成的事情嗎?
圖虛名而致實禍啊!接下來我們就看到了信陵君吃力的神態。他一次次請求魏王趕快出兵,又讓賓客辯士們千方百計地勸說魏王。但是,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魏王始終不肯聽從公子的意見。公子估計終究不能征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決計不能自己活著而讓趙國滅亡,于是請來賓客,湊集了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賓客趕到戰場上去同秦軍拼一死命,與趙國人一起死難。此時的信陵君,不是典型的欠揍嗎?不想想自己是什么玩意,自己有什么資格和權力讓這么多人為你的虛榮陪葬?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信陵君頭腦發熱到了何種程度,他有什么必要和趙國一起死難?他有什么資格和趙國一起死難?
如果真的這么死難了,我們仍然會認為信陵君是個真的男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人家信陵君畢竟死得其所,至少他沒有因為自己的好惡為自己的國家帶來危害。
但是,偉大的信陵君卻不是這樣,他走火入魔,開始了一番匪夷所思的折騰。
他不滿足于自己孤身一人帶領一百多輛戰車為趙國死難,太沒面子了!天下人誰不知道,在魏國信陵君是實際上的NO.1呢?NO.1應該有NO.1的風采,NO.1應該有 NO.1的氣度,同時NO.1也應該有 NO.1的陪葬。這是一個需要英雄并產生了英雄的時代。【原標題:竊符救趙,信陵君有無利益驅動?】
來源:新浪網——讀書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