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信廷玉在自家陽臺悠閑地逗鳥
□晚報記者 金月全/文 杜欣/圖
提起“信”字,人們并不陌生。然而,信姓在生活中并不常見,否則人們在看到信廷玉的名字時,就不會感到陌生了。400多年前,信廷玉家族的先人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隨移民大軍遷入鄲城縣雙樓鄉信寨行政村,而后就地定居。經過繁衍生息,信姓人口逐漸增多,開始向周邊村莊散播。
如今,在鄲城縣雙樓鄉信寨行政村、小趙莊行政村、張盈樓行政村和該縣石槽鄉小信莊行政村生活著2000余名信姓人。
另據資料顯示,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信氏始祖為平陽府、洪洞縣、趙城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信姓后裔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陜西、甘肅、安徽、江蘇、湖南、湖北、山西等地。
信廷玉一家與銀行有緣
今年75歲的信廷玉,耳不聾、眼不花,說話擲地有聲,平易近人。
12月5日上午,記者在川匯區六一路某家屬院見到信廷玉時,他正在家中的陽臺上逗鳥。談到“信姓在我市屬稀有姓氏”時,老人起身給記者沏了一杯清茶后,點燃一支香煙猛吸了一口……“這些年啊,我幾乎跑遍了整個中國,走到哪都打聽這個姓呢,你別說,真是不多!”信廷玉打開了話匣子。
1937年,信廷玉出生于鄲城縣雙樓鄉小趙莊行政村楚堂自然村一個農民家庭,后參軍入伍。1963年,從部隊轉業后,信廷玉被分配到銀行上班。1996年,在銀行工作了33年的信廷玉從中國工商銀行鄲城縣支行行長的位子上退了下來。
現在,信廷玉膝下的一兒兩女均在銀行工作,就連孫子信瀟大學畢業后也順利進入興業銀行鄭州分行上班。“銀行的各個崗位,我的家人基本都干過,都快能開家銀行了……”信廷玉自豪地說。
“老信家人,一輩子不貪不占!”信廷玉說,自己一直堅守“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并教育孩子們也要如此。據信廷玉透露,直到現在,每年中秋、春節,以前住在一個小區的鄰居及一起工作過的同事,都還專程趕到周口看望自己。“要是我不隨和,擺官架子,退休后誰也不會理我……”說到此,信廷玉樂呵呵地笑了。
信姓易被誤解為辛、謝二姓
信姓人在人際交往時,也容易產生小誤會。在一些地方口語中,信字與姓字讀音相同,當別人詢問“姓什么”,若答“我姓信”,別人十之八九認為是在開玩笑。為了避免誤會,如今一些信姓人回答別人時,除了報姓氏外,還會補上一句“寫信的信,信封的信”,一般不說“相信的信”,否則,別人還是不信。
信艷,50歲,漢族,是信廷玉老人的大女兒,目前在中國工商銀行周口分行工作。她給記者講述了兩件信姓給自己帶來的尷尬事兒。
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天,信艷陪朋友到北京游玩。在當地一家旅館,當信艷取出自己的身份證登記時,工作人員開始不相信她姓信,經過多次解釋,她才被準許登記入住。次日退房時,她又被工作人員追問“你是不是少數民族啊?”
還有件事讓信艷很糾結。信艷說,她去醫院看病時,醫生經常把自己的姓誤寫為辛或謝。自從有了醫保后,信艷就沒少和醫生費口舌。每次醫生開處方,信艷都站在一旁,告訴醫生:“我的姓是寫信的‘信’!”有的醫生聽了她的解釋后,停下來,抬起頭疑惑地問:“還有這個姓?”每到這時,她只好掏出隨身攜帶的身份證來“解圍”。
信姓始祖乃信陵君
談及自己的姓氏,信廷玉有著一種由心而發的自豪感。他說自己的這個姓氏起源于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
信姓未編入《百家姓》,為一探信姓的由來,記者后來查詢了相關資料發現,信姓起源確實并沒有太多的爭議,基本上都認定得姓始祖乃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
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后,長子魏圉(yǔ)即位。為牽制孟嘗君田文,魏安釐(lí)王——魏圉封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無忌為信陵(今河南寧陵),故被稱為信陵君,其后代子孫以其封號之信字為姓,乃成信氏。
信陵君本姓姬,魏氏,名無忌,是戰國時代魏昭王的兒子,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楚國春申君黃歇合稱為“戰國四公子”,并位居四公子之首。
提到信陵君,后人首先聯想到的是“竊符救趙”的典故。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平原君的妻子是魏無忌的姐姐,情勢危急之下,平原君請求魏國救援。可魏安釐王生性怯懦,懼怕秦國不敢進軍。有勇有謀的魏無忌便請求如姬從魏安釐王的臥室內竊出兵符。正當大將軍晉鄙手持兵符表示懷疑之時,信陵君的隨行朱亥用兵器殺死晉鄙,強行奪權,信陵君隨后率精兵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
信姓與畢、魏二姓的淵源
雖然信姓的起源并不存在太大的爭議,但是作為一個稀有姓氏,信廷玉卻希望這個姓氏能夠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信廷玉說,在明朝萬歷(1573年~1620年)年間,他們家族的先人開始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隨移民大軍遷入鄲城縣雙樓鄉信寨行政村,而后就地定居。經過繁衍生息,信姓人口逐漸增多,開始向周邊村莊散播。如今,信姓人在鄲城縣的聚集地還有很多,主要分布在鄲城縣雙樓鄉信寨行政村、小趙莊行政村、張盈樓行政村和該縣石槽鄉小信莊行政村,人口2000余人。
據資料顯示,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信氏始祖為平陽府、洪洞縣、趙城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信姓后裔分布主要在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陜西、甘肅、安徽、江蘇、湖南、湖北、山西等地。
另外,信姓人在談論姓氏來源時,自然會提到畢、魏二姓。
據史料記載,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武王成功伐紂以后,封姬高于畢地(今陜西咸陽一帶,一說今西安),在此建立畢國,史稱畢公高、畢公,畢公高賢能有加,對周朝的發展繁榮貢獻頗豐,畢公高后代中有一支以封地為姓,遂為畢氏。
畢國滅亡后,畢公高的后裔四處流亡,其中有個叫畢萬的后人投奔晉國,后來出任晉獻公的大夫。公元前661年冬,晉獻公擴大軍隊編制,與太子一起親自率兵發動了一次開疆拓土的戰爭,畢萬隨晉獻公出征并表現出色,屢建奇功。此次出征戰果頗豐,晉軍一舉殲滅了霍、耿、魏三國。凱旋后,作為獎勵,晉獻公將魏作為采邑賜予畢萬。畢萬的之后以封地為姓氏,遂姓魏。
據《元和姓纂》、《史記·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資料記載,信陵君——魏無忌就是畢萬的后代。因此,人們也可以說信姓與畢、魏二姓有著很大的淵源。【原標題:信姓:源于信陵君的古老姓氏】
來源: 周口晚報 作者: 金月全/文 杜欣/圖 時間:2012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