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勇闖新聞“禁區” 寫出傳世佳作

2012/5/8 10:35:15 點擊數: 【字體: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打破了“災荒”和“階級斗爭”的禁區

    1966年2月,穆青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發表,引起強烈反響。也許人們不知道,穆青當時在寫這篇稿子時,碰到兩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寫不寫災荒?這在后代人看來簡直算不了什么問題。而在當時,它卻是一個不成文的清規戒律。國防部長彭德懷等高級官員,當年被革除官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如實反映了災情,這叫“給社會主義抹黑”。當時穆青思忖良久后作出的決定是“寫”!他想,焦裕祿在困境中帶領蘭考人民頑強抗災,喊出了“蘭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邁誓言。不寫災荒,哪來的焦裕祿?

    稿子棘手的第二個問題是寫不寫階級斗爭?這又是一條犯忌的問題。曾任新華社社長的朱穆之多年后回憶那段形勢時說:“黨的八大二次會議后,毛主席在黨內提出整風,主要是整官僚主義主觀主義。結果整風放出許多比較偏激的意見,毛主席一看,覺得不行,認為思想領域誰戰勝誰的問題還沒解決,主要矛盾還是階級斗爭。于是,國家從主要搞經濟建設轉為搞階級斗爭。”就是在這個時候,毛主席提出“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要以階級斗爭為綱”。在這種形勢下,如果不寫階級斗爭,風險很大。但是穆青想,蘭考當時面臨的主要矛盾是餓死人還是靠雙手改造環境,確實沒有搞階級斗爭。穆青終于作出決定:“蘭考沒有階級斗爭,我們不寫!”

    當時參加采訪的記者周原很多年后講過這樣一句話:“沒有穆青參加,這篇稿子是發不出來的。他的地位和權力決定了他在這中間要擔當很多東西。”

   《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打破了不敢批評“文革”的禁區

    1978年初,新華社山西分社記者廖由濱給總社發來一篇稿子,題目叫《棒打不回頭的種棉模范吳吉昌》,寫的是山西聞喜縣一個叫吳吉昌的老農民科學種棉花的故事,其中與有關種棉花的技術性問題較多,但里面有一點非常感人,那就是這個老農民為了完成周恩來總理交給的任務,打成反革命也不罷休的那股子勁頭。

    穆青看完稿子,立刻把廖由濱叫來總社,請他詳細介紹吳吉昌的情況。廖由濱連夜向穆青匯報,他談起吳吉昌為了種棉花,偷著在自家院里育苗;談起吳吉昌為了種棉花慘遭毒打,腿被打傷了,左臂被擰得脫了臼,成了殘廢;還談起吳吉昌為了種棉花,飽受折磨,身患重病,快要死了也不給他治病……

    穆青聽著聽著落淚了,他問廖由濱:“你為什么不把這些寫出來?”廖由濱回答:“事跡很感人,但處處都涉及‘文革’的陰暗面,怎么敢寫呀!”穆青半天沒說話。

    很多年后,穆青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回憶他的心情:“1978年初,十年動亂雖已結束,但歷史的惰性力量,仍在阻礙人民前進。那時,關于‘文化大革命’怎么提法,思想上還沒有解決。后來碰到吳吉昌這篇稿子,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就是提不提‘文化大革命’?如果不提,這篇文章就寫不出來。因為吳吉昌的遭遇都是因為‘文革’而來,他為了周總理的囑托種棉花受盡迫害。如果對這些事實都回避了,這篇文章就沒意思了。所以,我決定重新組織力量,去山西深入采訪。”

    穆青派出國內部記者陸拂為與廖由濱一道再赴山西聞喜縣。他指示:改變報道路子,少寫有關種棉花方面的技術問題,實事求是地反映吳吉昌身處逆境的獻身精神。

    春節前,陸拂為從山西回到北京,他向穆青詳細匯報了采訪情況。穆青邊聽邊抽煙,激動地一次次站起來。

    “當掌握了大量動人的事例和細節之后,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吳吉昌的遭遇具有時代的典型意義,一個共產黨員被當作黨的‘敵人’時,仍然不屈不撓地為科學、為真理而奮斗,這不正是在那驚心動魄的年代,許多優秀共產黨人精神面貌的寫照嗎?但是,要表達這種革命精神,就無法避開當時的典型環境,還必須沖破政治上的‘禁區’,作出不同于當時流行提法的新論斷,這就難了!”這是穆青在后來的回憶中繼續說到的。

    當時他們面臨著兩種選擇:第一種,后退,平安大吉;第二種,闖關,兇多吉少。對后一種選擇,作為一個普通記者,廖由濱不敢寫,從山西回來的陸拂為依然猶豫,他對穆青憂心忡忡地說:“難度的確很大,黨中央負責人再三強調‘文化大革命’要正確對待。這種題材能出關嗎?”穆青狠命地抽著煙,半天沒作聲,心里卻已是下定決心。

    “一定要寫。不僅要寫,而且要通過吳吉昌的遭遇,控訴‘文化大革命’對那么多人的迫害!對吳吉昌不是一個認識問題,而是一個膽識問題。就是你認識到了,敢不敢講?我想,只要是事實,是真理,代表了大多數群眾的意見,代表了全黨大多數干部的思想,這樣的東西,我們就敢講!當然,這有一定風險,那就隨它去吧。將來要挨整,挨整就是了。”穆青多年后的這段回憶一直保存在一盤磁帶里,從他激憤的語調中,仍能體味出他當年痛下決心時那一刻的義無反顧。

    穆青讓陸拂為先設計個方案。或許,這個問題太尖銳了,陸拂為先后設計了幾個提綱,都因為顧慮“文革”問題而繞來繞去。幾個提綱被穆青一個個否定。他對陸拂為說:“你沒有放開手。你要放開手寫,我來把關!”稿子寫好后,陸拂為問:“還需要送中央審嗎?”穆青說:“送誰審啊?出了問題我來負責!”陸拂為心頭一熱,他知道,既是作者又是發稿人的穆青,正承擔著雙重政治風險。

    3月13日,《為了周總理的囑托》發稿前,穆青親筆寫信,把清樣送給《人民日報》負責人征求意見。《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李莊一口氣讀完,立即給穆青打電話,說:“寫得好!”并告之,報社決定加編者按。多年以后,陸拂為在一篇文章中如此回憶那個夜晚他的心境:“中央兩家新聞單位一起,發揮歷史主動精神,‘擅自’對史無前例的‘文革’作史無前例的公開批評。盡管措詞比較含蓄,但不難聽出‘弦外之音’。全國人民會有何反響?中央負責人會怎么說?我興奮、激動,徹夜失眠了。”

    無論反對、贊成還是懷疑,《為了周總理的囑托》這篇在中國新聞史上被稱為“最早公開發表的對‘文化大革命’持否定態度的人物通訊”,促使人們對“文革”進行思索和詰辯,“大一統”的思想被沖破了。它預示了一個思想解放運動將在中國的土地上不可阻擋地到來。就像后來沒有多久,一場“真理標準大討論”,使“文革”由“禁止褻瀆”的“神器”成為“內部爭鳴”的“怪物”。這正是作者所希望的。【原標題:穆青兩破“禁區”寫出傳世佳作】
  
     來源:新疆天山網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