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十月的哀思里悼念穆青

2012/5/8 10:42:58 點擊數(shù): 【字體:

 

    我們這一代人不容易,我是緊跑慢跑,雖然摔了跟頭,爬起來再跑,總算跑到終點了。——穆青
 
    一棵樹,京郊綠化林區(qū)中最普通的一棵樹——

    這是我們的老社長,可親可敬的穆老頭,中國當代新聞界的旗艦人物穆青,為自己選定的長眠之地。

    在新華人眼里心中,他本就是一棵堅韌挺拔的“不老松”。

    盡管一年前他已被確診患有肺癌,但誰也沒有想到,誰也無法相信,10月9日傍晚他感到不適進了醫(yī)院后僅僅30多個小時,就永遠離開了他深深眷戀的土地,永遠告別了他為之奮斗一生的新聞事業(yè),永遠停下了那支始終噴薄著激情的筆,匆忙得甚至來不及留下一句話。當時就在穆青身邊的高長富,這幾天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老頭10日早晨在病榻上向他要了紙和筆,但他顫抖的手卻僅僅在白紙上留下輕輕的一劃……8000新華人愿不惜一切代價滿足老社長這最后的心愿——只是,誰能告訴我們他想的到底是什么?11日凌晨3時20分,他走了。這天,是北京10年來同期最寒冷的日子,秋雨紛飛,秋風瑟瑟。

    “你走得太快了啊!”與他作最后告別的新華人哽咽四起,淚眼相望。

    “勿忘人民!”

    我們的老社長,靜臥潔白的花叢中。他這一生,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激情,太多讓人忘不掉的理由。

    “你不能就這么走啊!”以滿懷感情的筆墨,穆青曾為造林模范“老堅決”潘從正立傳,10余年前又為去世的“老堅決”樹了碑。“老堅決”的孫子潘園林從河南寧陵奔到穆老靈前,止不住的淚水伴著農家漢子的傾訴:“每次我來看你,你總要我把下面的真實情況告訴你,你說你最愛聽真話。我還有好多話要對你說啊!”焦裕祿的兒子、杞縣縣委書記焦躍進因沒能和穆老見上最后一面,感到萬分遺憾。從黃河邊匆匆趕來的他,裝滿家鄉(xiāng)父老的哀思和懷念之情:“穆老生前常囑咐我要向父親學習,心里多想百姓,多為老百姓辦事。他一直說自己是‘中原人民的兒子’,中原人民也忘不了他呀!”。年老體衰不能來京的任羊成,當年開鑿紅旗渠時腰上生生被繩子勒出一圈“血腰帶”也沒掉一滴眼淚,但得知穆青去世,卻哭得泣不成聲:“走了,這怎么辦,再也見不上了,再也見不上了。”

    一個記者,用自己的筆,寫出了焦裕祿、吳吉昌、潘從正、任羊成等一個個載入共和國史冊的人物,已是高山仰止;他還和自己筆下這些普通農民、干部結下割不斷的生死之交,更令人贊嘆不已。

    這就是我們的老社長,一生都與最底層的人民群眾血脈相連,息息相通。這種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深厚的愛,成為他生命的靈魂。他的喜悅、憤怒、笑聲、淚水,以及不竭的激情都源于此。

    因寫作《穆青傳》而從夏到秋一頭扎進老社長生平道路和內心世界的張嚴平,雖為晚輩卻對此感悟頗深。她手捧一束黃菊敬獻老社長靈前:“越是了解他,就越景仰他。他對來自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有著最深厚的感情,他真是把農民當親人、當朋友。”

    從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歲月到熱浪奔騰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撥亂反正的艱難歷程到大潮澎湃的改革開放時代,穆青用半個多世紀的新聞實踐使自己成為享有崇高聲譽的著名記者。《雁翎隊》《月夜寒簫》《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了周總理的囑托》《一篇沒有寫完的報道》《歷史的審判》《風帆起珠江》……一篇篇黃鐘大呂式的新聞名作,記錄了中國人民半個世紀的前進步伐。為什么每逢重大的歷史關頭,他總能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發(fā)出時代的最強音?為什么他筆下的人物,寫一個,活一個,響一個,成為激勵幾代中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因為,他把心掏給了人民。

    “我是人民的兒子”,這心靈深處的聲音催促著他的腳步不停地走向群眾,走向基層。翻開他的生平,自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他曾六訪蘭考,八下扶溝,四去寧陵,八進輝縣,兩上紅旗渠。餓了,路旁小店買幾個燒餅,吃一碗面條;累了,老鄉(xiāng)家的炕上歇一晚,和農民拉拉家常。

    “勿忘人民”,成為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銘。無論當記者,當社長,還是離休之后,他矢志不渝。傾聽群眾的呼聲,反映群眾的心聲,老社長將此視為天職。年逾古稀,他仍堅持采訪,筆耕不輟。

    “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層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養(yǎng)分,他的作品也最能代表最大多數(shù)人。他有我們許多記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新聞界同行這樣評價他。的確,基層群眾和廣大讀者對他的感情,給他帶來無盡的幸福。

    吳吉昌的一尊塑像端立在穆青的辦公桌上,每日與他相伴;焦裕祿的兒子每次來北京必登門拜訪;已謝世10多年的“老堅決”,生前曾派人用一根扁擔兩只籮筐,千里迢迢給他送來兩株櫻桃樹苗。這兩株樹苗在新華社的院子里生根發(fā)枝,如今已是花繁葉茂……

    “一切由我負責!”哀樂聲聲,等候與“老頭”告別的隊伍緩緩行進。秋風拂起飄落的黃葉,也拂亂無語凝咽的老新華人的白發(fā)。難捱的沉寂!白的花和黑的紗在這沉寂中格外分明。

    然而,在沉寂之下,這些前來送行的白發(fā)老人,這些和老社長一道經(jīng)歷過大喜大悲的老戰(zhàn)友,無可言說的痛卻海一般洶涌!

    他們中很多人都不會忘記,1966年1月,穆青自蘭考采訪歸來,激動地向全社同志報告焦裕祿感人事跡。平日輕易不喜怒形之于色的他,多次哽咽;而幾個月后,就在同一會場,他被戴上紙糊的高帽、掛“走資派”黑牌、坐噴氣式飛機……悲喜交集、浮沉榮辱都成昨日,但老社長無論在怎樣的環(huán)境和境況下,都恪守黨性原則,堅持人民記者的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其間蘊涵著的堅毅、果敢、膽識、才智,卻永遠不會為人們淡忘。

    那位顫抖著手扶正胸前白花,向老社長深深鞠躬的是李琴,著名的“朱穆李事件”當事人之一。彌漫在心里的哀傷,使她的思緒又回到那個荒唐的年代:1975年的秋天,江青在大寨大講黨中央有人學宋江、架空晁蓋,影射周總理,攻擊鄧小平。聽了記者的匯報,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的穆青頓感事態(tài)嚴重,“事關重大,必須向中央反映”。那時的江青,身居要位,炙手可熱,反映她的問題要冒多大的風險!但穆青和當時的社長朱穆之卻毅然決定以個人名義反映情況,兩人鄭重地在上報材料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我也和他們一樣簽了名”,受委托利用外事采訪機會向中央轉交材料的李琴,至今依然清楚地記得,當“四人幫”追查主謀時,穆青同志那凜然的回答:“是我建議的,一切由我負責!”

    大風大浪之際,燭照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忠誠;大是大非面前,凸顯秉筆書史者的“膽識”。

    “晴天霹靂!”70歲的周鴻書,獲悉穆老離去的消息時就是這般心境。老人身體不好,行動困難,不能親自來送老社長一程,心里倍感難過。對“老頭”的膽識,他有說不出的欽佩。

    1978年11月15日夜,新華社播發(fā)了《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的電訊。這則只有239個字的消息,像一塊巨石,在國內外激起千尺巨浪。“那是怎樣的一個壯舉!”周鴻書感慨地說:“在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穆青拍板,發(fā)這篇消息,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的!”“作為一個共產(chǎn)黨員,一個真正的記者,我不能不說實話。”這樣的信念,這樣的忠誠和膽識,成了穆青的一種精神品格,愈挫愈堅,經(jīng)霜更艷,最終成了他生命中的華彩樂章。

    早在“文革”開始不久,穆青就在日記中記下自己的感受:這是一代人的悲劇!“文革”結束后,怎樣把個人傷口變成民族的反思,成為他著力思考的問題。

    “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像吳吉昌這樣的遭遇,連同產(chǎn)生它的時代背景,都一去不復返了。”驚聞老社長逝去的噩耗后,許多年輕記者不約而同地重讀起老社長的作品。

    國內部的老同志告訴他們,《為了周總理的囑托》里這句今天看來平常的話,在兩個“凡是”盛行的特殊時期,卻具有振聾發(fā)聵的震撼力。這篇1978年3月播發(fā)的通訊,被認為是公開否定“文革”的第一篇新聞作品!

    1981年1月25日,新華社播發(fā)了穆青與郭超人、陸拂為合作的《歷史的審判》。這篇筆力千鈞的名作,以一種貫古今吞天地的氣勢,對“四人幫”的倒行逆施,對“文革”的荒誕,進行了理論清算,人稱“法庭外的起訴書”。一位評論家這樣稱道:“作者的筆觸探測到了那場民族苦難的最深處。”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姓“社”姓“資”的爭論很厲害,對經(jīng)濟特區(qū)的作用也出現(xiàn)了不同聲音。

    1991年底,穆青去了廣東。一處處停建的工地,一排排未完工的高樓靜靜矗立,像是在等待。在珠江三角洲考察一個月,穆青寫出了《風帆起珠江》,史詩般的筆觸,熱情謳歌了經(jīng)濟特區(qū)在改革開放中的巨大作用……

    “大記者寫大時代。”聞聽穆青去世的消息,范敬宜匆匆來到穆青家中,憑吊自己的好老師、好朋友。當看到那本散發(fā)著墨香的《穆青書法》時,范老眼睛濕潤了,這本由他作序的集子收錄了穆青生前最鐘愛的書法作品,可惜穆老竟沒來得及看上一眼……序的標題——《正氣浩然上筆端》。

    “向世界性通訊社進軍!”

    在新華人的口碑中,穆青是和氣可親、沒有“官樣”的領導,同時又是極具開創(chuàng)性和卓有建樹的社長。

    和穆青、周原一起采寫焦裕祿的馮健,臨去外地前聽說穆青入院,急忙趕去探望,他特別想告訴多年的老友,正在編輯的穆青文集,他會負責到底,盡心盡力,但萬般遺憾的是,“穆老已經(jīng)聽不見我的話了!”

    和穆青一起工作了40多年,兩位老人的情感深沉而厚重。“穆青不僅是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更是新華社事業(yè)的開拓者。他在新華社度過了半個多世紀,在新華社領導崗位上也工作了30多年,他的心始終伴隨新華社事業(yè)的脈搏跳動。”

    1982年,61歲的穆青走馬上任,挑起社長的擔子。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呼喚中國的聲音走向世界,也為新華社事業(yè)發(fā)展提出了嶄新的課題。穆青和社黨組高瞻遠矚,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世界性通訊社”的宏偉目標。

    親身見證了這段歷程的新華人都不會忘記老社長在建社60周年紀念大會上聲情并茂的發(fā)言:“今天我們在這里集會,就意味著我們都抱著同樣的心愿,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為了我們的黨,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向世界性通訊社進軍。即使將來我們中間有人中途倒下,也會眼望著前方,目送自己的同伴遠行,去繼續(xù)實現(xiàn)我們的理想。”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實現(xiàn)建設世界性通訊社這一宏圖壯志,老社長嘔心瀝血,殫精竭慮,親自規(guī)劃新華社改革藍圖,制定改革辦法,確定改革步驟。

   《半月談》《瞭望》《經(jīng)濟參考報》《環(huán)球》《新華每日電訊》……這些社辦報刊,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各顯其能,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了新華社的職能,豐富了新華社的報道領域。

    為大力加快新華社走向世界的步伐,穆青以滿腔熱情,帶領全社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提出了“西方不是追趕目標,而是競爭對手”的口號,力求讓新華社的聲音打破西方的新聞壟斷。經(jīng)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新華社,已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世界性通訊社。今年美伊開戰(zhàn),新華社先于西方各大媒體,發(fā)出戰(zhàn)爭爆發(fā)的第一條消息,讓西方同行刮目相看。

    “新華社能有今天的發(fā)展進步,離不開老頭的開創(chuàng)、拓展;我們這一代記者編輯的成長,也離不開他的培養(yǎng)關心!”曾任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的姬乃甫,撫今追昔,流露出真摯的情感。

    像他一樣深感老社長關懷、愛護和幫助的人,在新華園里無計其數(shù)。老頭愛才,在新華社有口皆碑。在他的麾下,多少中青年新聞工作者迅速成長,一批批影響廣泛的新聞作品不斷問世。

     “我這人心腸很硬,但我真的欽佩穆老頭:做記者、做人、作官,他都能視角向下,幫人不整人。”一向快人快語的馮東書,說出的是很多新華人共同的感受。

    “老頭,你走好!”相濡以沫的妻子續(xù)磊一聲呼喚,淚飛如雨。

    愛過,恨過,奮斗過,輝煌過,穆青,這位用激情點燃了千百萬人心靈的大地赤子,又回到了他一生深愛的土地。

    根,深深扎向大地;干,高高挺立世間;枝葉,張開自己全部的生命,撐起一片綠蔭……老社長的一生,和一棵挺拔的大樹何其相似!

    青山有幸,因遍布綠樹而蒼翠嫵媚;忠魂有幸,因永伴青山而浩氣長存!【原標題:十月的哀思—悼穆青】

    來源:新華網(wǎng)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