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但有學者據此認為韓信妒酈食其之功,以致酈食其被烹,甚至有論者認為韓信的悲劇結局亦與此有關。事實上,如果我們把酈食其之死放到楚漢戰爭的全局里面來考察就會發現,韓信破齊之戰實際上是劉邦、韓信深謀遠慮的結果,是一場經過精心策劃的大會戰。酈食其不過是劉邦布下的一枚棋子,是劉邦奪取齊國這一重大戰略目標的犧牲品。
早在滅魏之時,韓信就總攬楚漢戰爭全局,向劉邦提出建議:“愿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于滎陽。”(《漢書•韓信傳》)破齊之戰就是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必須完成的一個既定的軍事任務。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三年,楚圍成皋,“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使韓信東擊齊。漢王得韓信軍,則復振。”
《史記•淮陰侯列傳》亦曰:“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從這兩段文字來看,韓信擊齊顯然是受劉邦之命。
當韓信兵臨齊境時,楚漢戰爭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劉邦、項羽相持于滎陽,項羽的力量仍然強大,劉邦始終處于危險的劣勢。戰局的發展迫切需要韓信通過破齊之戰來分散和消滅楚軍,實現楚、漢雙方力量對比的根本轉變,并最終從北、東兩面包圍項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韓信發起了滅齊戰役。
由是觀之,韓信破齊之戰是當時戰局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劉邦、韓信軍事集團經過長期謀劃作出的重要決策,是韓信在對項羽實施戰略包圍這一既定戰略方針下采取的一項重要軍事行動。
為了奪取滅齊戰役的勝利,劉邦在命令韓信擊齊以后,隨著正面戰場形勢的好轉,劉邦還為韓信增調了大量部隊。擊齊之戰中戰功最卓者當屬曹參、灌嬰,曹參、灌嬰曾與韓信共擊魏、代,破趙時曹參、灌嬰已不屬韓信節制,而破齊戰役發起時,曹參又以右丞相屬韓信,灌嬰也“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調歸韓信指揮。
此外,戰斗力較強的傅寬也加入了破齊之戰隊伍行列,歸韓信統馭。也正是因為劉邦為韓信擊齊增調了較大規模的兵力,韓信才以破竹之勢,迅速擊潰齊國。
我們不難看出,劉邦在這一過程中耍了一個陰謀。在韓信發起破齊之戰前,劉邦派酈食其前去齊國勸降,但他并沒有把這一消息事先通知韓信。酈食其勸降齊國之后,劉邦也沒有命令韓信停止對齊國用兵。劉邦讓韓信、酈食其各行其事,而韓信、酈食其都只能按照劉邦的命令行事。
后世學者多認為韓信求功心切,破壞了酈食其的和平談判成果,讓酈食其死于鼎鑊。其實,酈食其之死從根本上講應歸咎于劉邦,因為在派酈食其出使齊國的同時,劉邦沒有取消對韓信的授權,即便是在齊國被說服后,他也沒有下達命令來阻止韓信的進攻,可以說,酈食其是充當了劉邦事業的犧牲品。
韓信干凈利落地將田廣的軍事力量徹底消滅,這也是劉邦最想看到的結果。所以,劉邦在派酈食其去游說田廣時,并沒有給韓信停止進攻的命令。韓信乘齊王無備之時迅速襲取齊地,這正中劉邦下懷。【原標題:酈食其之死應歸咎于韓信?】
來源:淮海數字報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