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報恩錄》一書上說:黃鶴樓原名辛氏樓。辛氏在山頭賣酒,有一位道士常常來喝酒,辛氏并不向他索酒錢。道士后來要離開此地,臨別時用橘皮在辛氏酒家的墻壁上畫了一只鶴,并對主人說:“有客來了,你就拍手,鶴會飛舞侑酒的。”此后辛氏酒家生意興隆,逐漸富裕起來。過了10年,那位道士又來了,拿出他所佩戴的鐵笛吹了數聲,一會兒,白云自空中飛來,鶴亦從墻上飛下來舞蹈一番,然后道士乘鶴而去。辛氏便在道士跨鶴升天的地方建了辛氏樓。因橘皮畫的鶴呈黃色,后人就把辛氏樓稱為黃鶴樓。黃鶴的故事為黃鶴樓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為歷代詩人吟黃鶴樓提供了靈感之源。
鶴類確能隨音樂起舞,這并非神話,而是其本能使然。鶴的這一特性早為人們發現。先秦《韓非子》載:“師曠援琴一奏,有玄鶴二八來集,再奏而列,三奏延頸而鳴,舒翼而舞。”而漢代馬融作《長備賦》,更直接說到長笛一吹,能“仰駟馬而舞玄鶴”。至于跨鶴成仙則帶有幾分道家情調和神話色彩。
乘鶴而去的仙人是誰,在民間傳說和史籍記載中往往所指不同。《列仙全傳》卷9記載了一個與《報恩錄》相同的故事,但點明仙人是費祎(字文祎)。《南齊書•州郡志》亦云“仙人子安乘黃鵠過此上也。”《太平寰宇記》卷112也說:“黃鶴樓在縣西二百八十步。昔者費祎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其實,費祎為三國蜀將,并無關于他成仙的傳說。倒是東漢的費長房有騎竹縮之術,頗有點仙家味道,不知是否古人張冠李戴了。南朝梁代的任昉作《述異記》不同意前說法,他認為“駕鶴之賓,乃荀叔偉而非費文祎。”明清以來易費而呂,乘鶴而去的仙人又變成了時代稍后的呂洞賓。清褚人獲《堅瓠八集》卷4云:
相傳唐時呂純陽嘗客茲地,僑寓酒家,日飲數壺,累至數百不償值。復索飲,主人供給無倦色。純陽喜之。適啖西瓜,遂以瓜皮畫一鶴于壁上,始色瓜皮青,久之變黃,遂為黃鶴。純陽又教酒家童子唱道詞,自鼓板為節。己而唱時,鶴輒從壁間飛下,婆娑翔舞,觀玩飲酒者日數千人。凡閱數月,酒家得錢數百萬,驟富,以錢酬純陽,純陽不受。遂構此樓志感,故名黃鶴樓。
其實,這都是一種傳說,一種附會。世上絕沒有畫鶴起舞,乘鶴登仙的事。這些故事,無非是教育人們知恩而圖報,聚財適可而止。最早的黃鶴樓似與黃鶴無涉,《元和郡縣志》記載:“吳黃武二年(223年)城江夏山以安屯戌,其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故名黃鶴樓。”蓋最初當為守軍瞭望樓,因建在黃鵠磯上,原名似應為“黃鵠樓”,后來轉為黃鶴樓。【原標題:黃鶴與黃鶴樓的故事】
來源:湖北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