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是東漢時有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他曾經手書六經,由石匠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學門外。石碑剛立起來,就有許多人來觀看,有的嘖嘖稱贊,有的拿手指在手掌上學著寫,每天來往的車輛把道路都給堵住了。
有一次,蔡邕進宮去拜見皇帝,出來的時候,路過一個地方,看見幾個工匠用掃帚蘸著白灰在墻上寫字,寫出來的字雄健有力,龍飛鳳舞,筆畫中還有不少空白,煞是好看。蔡邕站在那兒,不由得看出了神。他仔細觀察工匠們用“筆”的方法,看他們手和腕部的動作,看了很久才回家去,連已經約好一個朋友到家里吃飯的事情都忘了。
回到家,蔡邕還是想著這件事。從這天起,他每天在家模仿刷墻的工匠,用掃帚在墻上又寫又畫,摸索寫這種字的規律。結果,本來干干凈凈的墻壁,讓他給弄得亂七八糟。
他的夫人見了,生氣地說:“都那么大的人了,也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好好的紙不用,在墻上亂涂亂畫,跟個小孩子似的!”蔡邕笑著說:“你不知道,我在琢磨一種新字體呢!”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蔡邕的新字體終于誕生了。這種字體在筆畫中露出一絲絲白,人們叫它“飛白書”。它的形狀如同布帛在隨風飛舞,所以又有人依照諧音叫它做“飛帛”。【原標題:蔡邕創造“飛白書”】
來源:古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