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包拯安身自保的方法

2012/5/8 18:19:10 點擊數: 【字體:

 

    常言道:“文死諫,武死戰。”在中國古代,剛直不阿的諫官,不是被罷官受刑,就是被砍腦袋的事例并不鮮見,然而歷史上有一個人很特別,那就是包拯,他生長于北宋真宗,成于仁宗,為官30多年,經他彈劾而遭到降職、罷官、法辦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不下30人,而自己卻沒有遭到大難。有人說,包拯遇到了宋仁宗這樣一位善于納諫的開明皇帝,這是事實,不過,從與包拯同時代的那些被貶謫的朝廷重臣來看,包拯能安身自保的主要因素,還是在于包拯的為官操守和品格。
       
    忠誠。歷史上的包拯是以忠誠于君王、法制以及職守而享有美譽的。由于包拯具有忠誠的為官品格,因而一直得到宋仁宗的賞識和器重,這就是包拯在朝廷上,即使在諍諫的過程中屢屢觸犯“龍顏”,也能夠做到安身自保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曾彈劾過宰相宋庠、4次彈劾皇親郭承佑、7次彈劾“國丈”張堯佐、7次彈劾酷吏王逵等,尤其是在彈劾張堯佐時,包拯在朝堂上當面與仁宗諍諫,言辭非常激烈,情緒也十分激動,甚至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滿朝文武,大驚失色。然而仁宗雖然氣惱,最終還是接受他的建議,因為包拯能與仁宗推心置腹地袒露自己的心胸,兩人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君臣關系,因而宋仁宗決不懷疑包拯的忠心。
       
    耿正。包拯不像王安石、柳宗元、劉禹錫、蘇軾等北宋歷史上一些多次被貶謫的文人官員那樣,他們往往采取以詩文諷喻的方式發泄心中對社會和人事的憤懣與不滿,而包拯卻不這樣,他有什么想法和主張大都直接寫進奏疏里或在朝廷上有話直說,他從不與人茍合,不趨炎附勢,一生不結派系也不卷入黨爭,更不說大話和假話,在他身上透露出一股耿直正派和無私無畏的勇氣。從《宋史•包拯轉》和包拯的遺著《包孝肅奏議》等史料來看,包拯雖然與朝廷一些重臣在一些方面持有不同的政見,但在這些人落難之時,他不袖手旁觀,不落井下石,而是仗義執言,如,被他彈劾過的范仲淹主持慶歷新政失敗后,許多官員受到處分,而包拯全力為這些官員鳴不平,主張起用他們。因為在包拯的眼里,沒有派系,只有公理;沒有黨爭,只有實情。
       
    實干。包拯是一個實干家,出色的工作,利國利民的政績,是包拯被宋仁宗賞識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包拯為官多年,在不同的職位上,他勤勤懇懇地做了不少改革的實事,如慶歷三年(1043年)包拯被仁宗調到開封任命為監察御史,這官差雖沒有多大實權,但包拯能夠盡職盡責,對宋朝的內政外交提出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并且還曾出使契丹(遼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公元1050年,仁宗進一步擢升包拯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包拯在擔任諫官期間,不但對橫行不法的權臣屢次抨擊,而且對宋朝的政治制度,提出了革新建議。公元1056年,宋仁宗為了整頓開封秩序,將包拯調任開封知府。包拯到任后,鐵面無私大力整頓腐敗風氣,開封的秩序頓時扭轉。包拯取得的這些政績,讓皇帝愈發信賴和器重,于公元1061年更進一步將包拯提拔為樞密副使,成為中樞重臣。
       
    自省。歷史上的包拯雖有明察之功,但也有缺點和錯誤,但當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時,卻能虛心接受,而且還能做到知錯必改,如,凡是被他彈劾錯了的官吏一經發現就徹底平反,恢復其名譽。包拯知錯必改的處事作風,客觀上減少了許多冤假錯案,這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可貴的。
       
    清廉。包拯的清官形象,大都反映在過去小說、戲曲和歷史的記載以及其遺著《包孝肅奏議》中,像包拯“歲滿不持一硯歸”、過壽拒收禮、不為私情秉公執法的故事等等,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他為官清廉的品格。包拯一生儉樸,據記載,包拯即使是當了官,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還是跟當百姓時一樣,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包拯在對自己近乎苛刻要求的同時,還要求他的家人也要清正廉潔,如包拯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塊石碑,上刻《戒廉家訓》道:后世子孫做官的,有貪贓枉法的,死后不得葬進包家祖墳,包家也不認有這樣的子孫。修身齊家至此,堪稱典范。包拯為何視清廉為生命呢?因為在包拯看來,為官者清廉,才能為民表率,而貪贓則是“民賊”,理應鏟除(見《乞不用贓吏》)。正因為包拯有著清廉自律的高尚情操,他才執法嚴峻、不畏權貴,成就了“包青天”、“包公”的美譽。
       
    睿智。歷史上,包拯所彈劾的官員,大都是一些有權有勢有后臺的人,其中有些人的官職比包拯還要高,面對強權,既要痛陳時弊,又要專戳他們的痛處,還要做到以理服人,這就需要有勇有謀,有膽略。包拯盡管有著“天姿峭直”(歐陽修評語)的性情,但他“剛而不愎”(司馬光評語),在諫言時也是講究藝術的:一是包拯的諫言盡管很嚴厲,但在彈劾他人時并不是憑主觀武斷,而是以事實為根據,拿證據說話,使被彈者心服口服;二是包拯進諫時往往采取分段解決矛盾的方法化解問題,經常設身處地為宋仁宗考慮,他有什么難處,如果第一個方案達不到,就采取第二個方案,這就給仁宗提供了一個緩沖的余地,利于逐步分段解決矛盾。
       
    包拯之所以成了中國歷史上無人企及的崇高與正義的化身,一個至忠至正、至剛至純的清官標志與忠臣樣本,與包拯的為官操守和品格是分不開的,這對今天的為官者來說,也不乏其借鑒意義。【原標題:包拯何以能安身自保】

    來源:中華勵志網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