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與韶州
2012/5/15 14:04:46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史料載,張說于長安三年(703)九月,流放嶺南,當時,張說年僅三十六歲,還沒有做宰相。這是他首次越嶺度梅嶺時觸景生情,寫有兩首詩,第一首為《度大庾嶺》,詩中寫道:
東漢興唐歷,南河復(fù)禹謀。寧知瘴癘地,生入帝王州。
雷雨蘇蟲蟄,春陽放鵓鳩。沿洄炎徼里,登降粵山陬。
嶺路分中夏,川源得上流。見花應(yīng)獨笑,看草即忘憂。
日照居重譯,天星已再周。鄉(xiāng)關(guān)絕歸望,親戚不相求。
棄杖枯還植,窮鱗涸更浮。道消黃鶴去,運啟白駒留。
江妄晨炊黍,津童夜櫂舟。明時良可遇,應(yīng)返名隹城游。
張說遠貶嶺南,首次度梅嶺寫這首一往深情的長詩,充分反映出他初入嶺南和遭貶流放的心情。在大庾嶺他看到競放的梅花又情不自禁,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一首《梅嶺花》,詩曰:
塞上綿應(yīng)拆,江南草可潔。欲持梅嶺花,遠競榆關(guān)雪。
學富五東的張說不愧為初唐詩壇大家風范。在唐代早期貶官、南游文人中在梅嶺留詩除宋之問、沈佺期外,他是比較早的過嶺詩人之一。
張說沿湞水一路南行,至韶州時,他停留多日。當時韶州是嶺南地區(qū)大州府,物產(chǎn)豐富,市場繁榮。韶州山水風物給張說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韶州的學風令人感動。張說與韶州的緣源,主要是他與張九齡的相識。據(jù)張九齡《曲江集》、《張九齡年譜》中記載:“武后長安三年癸卯(703)九月,張說流放嶺南,過韶州,見九齡文章,更深提拂,厚為禮敬。”《新唐書•本傳》載:“張說謫嶺南,一見厚遇之”。可見張說慧眼識才首肯張九齡的才華文章。當時,張九齡年僅26歲還為一介書生。《曲江集》卷十中稱:“仆愛自書生,燕公待以族子,頗以文章見許”。可見張說在韶州不僅喜愛張九齡才華,更以同姓宗族而相待。也正因為張九齡與張說有這樣巧合的關(guān)系,才有后來張說北歸升至宰相而推薦重用張九齡。史載,玄宗開元九年(721年),張九齡44歲,時任司勛員外郎。這年張說復(fù)歸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張九齡升任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張說被李林甫彈劾而罷相,張九齡也因此改任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開元十八年(730),張說逝世,張九齡悲痛題寫《祭張燕公文》、《張燕公墓志銘》并序。張說去逝時,張九齡任桂州刺史,兼嶺南道按察使。開元二十二年(734),張九齡任宰相,此時張說已逝世四年多。有史料說皇帝重用張九齡是張說逝世前留下遺言,不論說法怎樣,張說在世時是肯定首先引薦提攜了張九齡。可惜張說早逝沒能看到張九齡為相,更沒能想到張九齡晚年遭貶和后世留下“曲江風度”的千古評說。
張說與韶州的掌故,主要因張九齡而流芳百世,而張九齡的賢相風度又是與張說慧眼識才所分不開的。【原標題:唐代宰相張說與韶州】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韶關(guān)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