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當為天子的內在因素
2012/5/14 10:04:0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信息爆炸時代,市場的占有率和經濟效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吸引觀眾的“眼球”,就像這兩年中國的文娛市場。文化市場在“百家講壇”之類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出現了“國學熱”、“歷史熱”現象,許多依靠普及國學思想,或者戲說歷史的作品不絕于耳。而娛樂市場的競爭更是集炒作之能事,“艷照門”、“不雅照”再也不是某臺損壞的電腦+缺乏職業道德的維修師的創意組合,反而成為自我炒作的不二法門。中國歷史小說,從春秋戰國到大清民國,目前市場上已經應有盡有。但是,有一個王朝,一直以來不為人們所熟悉,也不為人們所關注。繼百家講壇《東漢開國》后,曹昇的《嗜血的皇冠》將人們的視線再次引到新朝覆滅,東漢開國這一段歷史上來。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除昆陽之戰名動一時外,為大多數人所知的恐怕是他善于商賈了。演義小說或評書中曾有劉氏兄弟當年向“半仙”式的人物蔡少公問及天下大勢時,蔡少公說了一句“劉秀當為天子”,這句話看似落俗,但一旦了解東漢開國的歷史后,你就會發現,“劉秀當為天子”絕非一個普通讖語,而是對天下大勢和有資格問鼎天下者比較分析后的精辟總結。
與一出道就光芒四射的大哥劉縯相比,劉秀性格內斂,嗅覺靈敏,處事沉穩,能屈能伸。以下事例可以看出。在聯合新市、平林兩支起義軍加入劉縯領導的舂陵軍的一開始,劉秀就敏銳的洞察到綠林、赤眉根本不足以成大事,在攻城勝利后,面對其他起義軍對城中百姓的燒殺淫掠,作為帶頭大哥的劉縯忍氣吞聲了,而劉秀憤怒了并與劉縯發生了最嚴重,也是第一次的爭執。爭執過后,劉秀意識到在理性與沖動之間,自己是錯誤的,大哥是對的。因為其它派系的義軍,本來就是由流民組成,這些人根本談不上“革命性”,相反只看重一些蠅頭小利。在壯大勢力推翻王莽之際,他們是有利用價值的,但一旦解決了溫飽問題,他們對百姓的態度和官兵沒有什么區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對這些問題,劉縯的認識是清醒的,但是在條件沒有成熟前,必須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欲望,否則,結果只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后院已經起火”。劉秀前后態度的變化,這一方面說明了劉縯識大局,具有領袖氣質,也從側面說明了劉秀洞察力強,心懷正義卻不意氣用事。、
劉秀和劉縯最大的不同就是性格的差異。劉秀從一開始,無論是在太學時期,還是跟隨劉縯,甚至昆陽之戰名動天下之后,都非常的低調,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他對起義軍內部的形勢始終有著清醒的認識。而劉縯就有所不同,雖然,他也有著很強的洞察力,但在復雜的斗爭形勢中卻不能做到隱忍不發,通過韜光養晦來保護自己,甚至在劉秀多次提醒他注意朱鮪、李軼等人的暗算,但劉縯卻掉以輕心,最終難逃被暗算的悲劇。不過,劉縯絕對是一條響當當的漢子,臨死之際的妥善安排(對陷害選擇不抵抗,并以自殺結束生命,推薦自己得力手下給更始皇帝劉玄,并希望劉玄培植心腹,以防被架空;命令劉稷自殺等),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情理兼備,這些安排既保護了劉秀,又為自己死后的權力斗爭布好了局。從性格方面看,劉縯更適合做一名智勇兼備的將軍甚至元帥,但不擅長于權力斗爭,更不擅長在權力斗爭中保護自己,而劉秀的性格當為天子。
在新朝覆滅但東漢尚未建國這段不算漫長的時間段內,處于聚光燈中心的只有王莽和劉縯這兩個一反一正的角色,這一方面是因為劉縯太出彩了,另一方面因為劉秀和大哥的感情很好,而且劉秀是一個能看透大勢而又比較內斂的人,生活在大哥的陰影中,他肯定一直很不爽,但他一直很尊重大哥,也知道憑自己的能力和威望,不但不能服眾,反而會引起家族之爭和起義軍內部斗爭。所以,劉秀有時候很難給自己定位,既不能給大哥丟臉,也不能蓋過大哥的鋒芒。如果歷史僅限于此,那么必將成為庸俗的宿命論了。偉人曾經說過,領袖人物的領導地位是歷史的形成的,光武皇帝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啃老族”,昆陽之戰從根本上瓦解了王莽的統治,但接下來消滅各股割據實力的統一之戰比推翻王莽更加困難。昆陽之戰,這次歷史上勢力相差最懸殊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不但終結了王莽的新朝,也使劉秀和鄧奉這兩個少年一夜之間天下聞名。項羽滅秦的巨鹿之戰,同樣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典范,雙方戰前實力對比是7:1,對陣將領一方是前朝名將章邯,一方是名將項燕之后項羽,巨鹿之戰的勝利主要得益于項羽的勇猛和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和意志。昆陽之戰實力對比接近于42:1,雙方對陣將領一方是新朝常勝將軍王邑,一方是名不見經傳的劉秀。昆陽之戰勝利的關鍵不僅僅是意志和決心,更多的是戰爭指揮者劉秀的軍事智慧。但歷史上,不知道為什么昆陽之戰的知名度遠遜色與巨鹿之戰?我想可能是因為項羽烏江自刎成了英雄,劉秀一戰成名當了皇帝,而中國人天生喜歡英雄勝于喜歡皇帝的緣故吧。昆陽之戰使劉秀成了英雄,但同時,也加強了綠林一派除掉劉秀兄弟的決心,劉氏兄弟并沒有因為輝煌的戰功分享到應有的利益,反而引來了殺身之禍。
最能體現劉秀大丈夫之節的是他在劉縯死后的表現。劉縯的死,劉秀是有責任的,卻是無能為力的。昆陽之戰后,劉秀終于從劉縯的陰影下走了出來,但是,劉縯的死讓劉秀悲痛欲絕。人常說,沒有對手的高手是最寂寞的,劉秀和劉縯雖然不是對手,但在劉秀心目中,自己發光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證明給大哥看,無論是親情,還是男人之間的雄心壯志,劉縯之死對劉秀的打擊是最大的。但劉秀沒有借昆陽之戰形成的威名為大哥報仇,也沒有向其他勢力借兵,相反選擇了回到宛城茍且偷生,并低調處理劉縯的后事。這看似不近人情,其實體現了劉秀的王者智慧。不會宛城的話,劉秀憑自己在昆陽之戰積累的名望,或許可以投靠其它勢力,直截了當的為大哥報仇,但那樣的話也注定了他只能一生為他人做嫁衣裳,而且,必將很快葬送宛城劉氏勢力,相反回到宛城雖然日子難熬一點,但卻可以團結南陽豪強和一直跟隨劉氏兄弟的子弟兵,而且能保住親人的生命安全。當然,在別人眼皮底下既要表現出和劉縯劃清界限,又要表現出自己知足常樂,沒有任何追求。因為善于搞政治斗爭的人,智商和情商一般都是高的變態,沒有一定的演技,沒有一定的智慧,其處境可能和鉆進風箱的老鼠差不了多少。就像劉秀,如果對劉縯的死稍有不滿,那么必將被暗算,但如果表現的過于無情,劉氏家族和南陽豪強也會拋棄他。正是這難得的冷靜和智慧,既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整個劉氏家族。而這種能屈能伸和瞞天過海,絕非一般的“影帝”所能及。正是這種韜光養晦讓劉秀熬過了一生中最黑暗,最屈辱的時光。現在很多喜歡忽悠人的大師們,總是信誓旦旦的教導我們說,機會是自己創造的,時機是不能等的。這話聽起來好像很豪邁,但事實上,這句話是有一定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只有具備了掌控時局的能力之后,才談得上創造條件,否則如果連公斤秤都沒認清,就想做大生意,估計不光是賠錢的問題,很可能是血本無歸,甚至連命都得搭進去。
毛澤東對劉秀的評價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其實還少了非常重要的一條,其實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最根本的一條——劉秀是一位最有修養的皇帝(和他的老祖宗漢文帝劉恒一樣是一位非常非常有修養的皇帝)。劉秀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也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皇帝,他寬厚、仁慈、英明、簡樸,重感情而講原則,武能打天下,文能治國家,他和清朝的康熙大帝是中國二千年歷史上最有修養的能文能武的極品皇帝。【原標題:劉秀當為天子】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豆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