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石破天驚的鬼才李賀

2012/5/14 10:53:37 點擊數: 【字體:



    拜讀唐代詩人李賀的詩詞,為其詩詞豐富的想象力和新奇詭異的語言,所折服。石破天驚的李賀,真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
       
    李賀,字長吉,生于唐代。少年李賀,家境貧困,酷愛詩書,過度的苦吟攻讀,使他身體早衰,《新唐書》說他“七歲能辭章”,又說;“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舊唐書》說他:“手筆敏疾,尤長于歌篇。”可見他早熟而文思敏捷。他從小聰明伶俐,不是尋常之人,他一出場便“石破天驚,秋雨嚇得驟然凝在半空”。李賀少年時作詩便嶄露頭角,十五歲左右樂府詩就寫得很出名了。人們把他同老一輩著名詩人李益并稱為“二李”,后人,對他素有“詩鬼”之稱。他寫詩有自己怪僻的習慣,不愿閉門命題作詩,而喜歡到家門以外較廣闊的生活天地中去尋求詩的靈感。
       
    李賀是個浪漫主義詩人,他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詩人。他生在韓、柳、元、白等大詩人競相爭輝的年代,然而后起的李賀卻能別開生面,自成一家。他詩歌的中心內容是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詩中有一股抑郁磊落之氣。他以自己獨特的經歷和感受為詩歌涂上了一層幽婉、冷艷、凄美的色彩。他詩詞中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做為字眼,他繼承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和藝術手法,又對漢魏六朝樂府、艷體詩及李白詩多所汲取,搜奇獵艷,奇想怪異,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創造出一種神秘幽奇、色彩繽紛的藝術境界。清人王琦認為李賀詩“其源實出自楚騷,步趨于漢魏古樂府。”可惜的是,他不幸而短命,二十七歲,就飄然而去,如一朵白云在天上行走,留下一座詩歌的金山。他的詩詞刻意標新立異,因而在創造了許多奇意警句的同時,也不免給人以一種晦澀和過于雕琢涂飾的感覺。
       
    李賀是個苦吟詩人。相傳李賀寫詩,常騎一匹驢隨意而走,有了佳句就記下來,放在詩囊中,他的母親看他寫詩之苦,心痛地說他:怕是要把心嘔出來了吧。不是大醉及吊喪日都如此,不可謂不嘔心瀝血。李賀又是個狂人,他喜歡李太白的詩,也有李太白之狂態,卻無李太白之飄逸灑脫,也無蘇東坡之豁達大度,他的生命就像絲綢一樣易皺,意志頹廢。他外在極度的自狂自大,內在里又極度的自卑自賤,一生抱負只有在詩中傾訴。詩歌是他靈魂的出口,也是一個逃避場所。他無計可施,卻也不甘平庸,于是詩歌中極力避開庸常,追求新穎奇特險怪,想驚天動地,閃電騰空,以縫補他所有的傷口,給心靈以相應的補償和安慰。
       
    李賀的詩歌,是他靈魂的心電圖。多折多難的命運像一陣狂風,吹得他趔趄不止。那顆被命運揉搓得皺巴巴的心,好似里面長著一條蟲子,咬著他的靈魂,逼迫得他幾乎發瘋。他想用詩寫出自己的“心”,筆帶傳神、入木三分地刻畫自己的夢境、幻感、內心體驗、靈魂悸痛,他的詩詞令人感覺幽怨凄婉。巴心爾扎克有句名言“天才是人的病態猶如珍珠是蚌的病態”。抑郁、痛苦的心境,使李賀搜尋的意象,多偏重于枯寂幽僻的一類,如“老”、“死”、“瘦”、“枯”、“硬”,令人感到他痛苦的心始終在滴血。靈感來臨,他一字一句吞吐出如煙似霧般的文字,在煙霧之中,他清瘦的臉龐釋放出異彩。
       
    李賀的詩歌,可比印象派大畫家。他不顧一切行走在風暴般渲染的彩色里,用油畫般的色彩來表現他對事物的強烈印象和主觀感受。如在《雁門太守行》詩中用了六種濃重的色調:黑云、金甲、秋色、夜紫、紅旗、重霜。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濃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象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于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并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云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作的基本特色。他對色彩的描繪,也呈異態,紅色是“愁紅”、“幽紅”、“衰紅”、“老紅”、“冷紅”;綠色是“寒綠”“靜綠”“土中碧”。自然界五彩繽紛的色彩,詩人都冠以“老、死、衰、頹、寒、冷、泣、愁”等字眼來形容。而且感情低沉,色彩濃烈,猶如印象派畫家凡高對色彩的迷狂追求一般,用異常鮮亮的色彩張顯內在的精神。
       
    李賀又是個現代大詩人。他的筆端不僅流出五彩的羽翼,還充分調動人的五官感覺,展示豐富奇特的感覺和想象,在他筆下,風可以酸,香可以寒,雨可以香,骨可以恨。借助感覺和想象,使抽象有了外形,他追求神似,著意“表現”,力求達到畫龍點睛的驚世境界。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在唐詩的山脈里,李白、杜甫是主脈,李賀永遠不是。他寫的詩冷艷低沉、奇崛險怪,為唐代詩壇中的一個異類。但那種構思和氣概,出神入化,意想天外,也是靈異神奇的一座山峰。難怪臺灣詩人洛夫也想《與李賀共飲》,這想象實在是俊美的異常,令人沉醉、令人向往、令人嘆服!【原標題:石破天驚的李賀】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學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