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賈太傅祠 遙望學者賈誼
2012/5/14 11:38:3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我曾長久仰望賈太傅祠那座安放靈魂的建筑,墻檐上蒼蒼的青瓦、厚重的大門,用驚奇的眼神靜默地與我對視。門環和墻面之上,坦露著斑駁的痕跡,石階和地磚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時間永遠神奇,既能將精神打造出來,將靈魂磨出鋒利的光芒,也能讓一切變鈍變老,甚至毀滅。
賈誼從遙遠的長安,來到時為南蠻之地長沙,湘江的轟鳴之聲可曾震撼過他的靈魂,讓他為之一振?初冬時節,寒雨紛飛,緩緩穿過省城長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張望著兩側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緩緩地穿行于時間的深處。當我走進賈太傅祠內,時間好似已然靜默,一切都靜悄悄的。站在空蕩蕩的庭院,站在凜冽的寒風里,我仿佛聽到歷史深處賈誼的聲聲嘆息。
當然,賈誼的才華千年之后,依舊讓世人驚嘆。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博士(官職),自是當朝最年輕的博士。每逢漢文帝下令讓博士們討論政事,賈誼的回答往往最有見地,連那些年長的博士們聽后都無不嘆服,無話可說。文帝自是很賞識他,一年之內,就將他提拔為太中大夫。
文帝之時,因依舊沿用劉邦時期的“與民休息”、“無為而治”,正是中國歷史上不多見的治世。賈誼卻站了出來,慷慨地陳述自己的政見,他認為漢朝從開國到文帝時,已經二十多年,天下太平,正是該改立法、易服色、定制度、振禮樂的時候了,隨之列出了種種改革舉措……
如此卻惹得了幾乎所有大臣的不滿,當漢文帝想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時,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等齊齊上疏:“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此時,文帝再看重他,也不可能因了他一個人而得罪一群人,也就漸漸疏遠他,派他去做長沙王的太傅,而長沙其時為南蠻之地。
當然,年輕氣盛的賈誼犯了官場的大忌,他的悲劇命運自是無可逃脫。穿越時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貶的賈誼,心緒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長沙的路途之上。
可賈誼依然不明白,明明是盡職效忠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會演變成這般被動局勢呢?賈誼懷著憂郁之情緩緩南下,當他來到湘江之邊,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腦海浮現。100年前,忠潔不阿的屈原受讒流放該地,如今自己也遭誣陷貶謫長沙,境遇何其相似。賈誼觸景生情,感慨萬分,他特地跑到屈原投江的地方吊祭,并將《吊屈原賦》抄在紙上,投入滔滔的江水之中,讓被懷念的人能夠感受到生者的溫情:天下九州都會有施展抱負的地方,又何必僅茍懷這一個都城?鳳凰在千仞之上飛翔,選擇有道德生輝的地方落下,如見到苛細的小人、險惡的征兆,就重擊翅膀離去。他將自己心中的憤慨不平與屈原的憂愁幽思融匯在一起,不過,此時的賈誼并沒有一蹶不振,他依舊充滿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負終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賈誼對長沙并沒有好印象,他曾經說過,他將居住在溽濕的長沙,或許因此而不能長壽,但仍不愿如屈原般選擇自盡……然而,曾經惟我獨尊,如今卻猛然跌到深深的塵埃里,于是,他每天面對著滾滾流逝的湘江水,親眼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卻無能為力,這或許比徹底的死心更讓人難熬吧。
賈誼任長沙王太傅第三年的一個黃昏,有一只(服鳥)鳥(貓頭鷹)飛入他的住宅。長沙民間認為這是一種不吉利的鳥,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將會死去。賈誼謫居長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長沙卑隰,自以為壽命不長,又湊巧碰上這事,更是觸景生情,倍感哀傷。于是,便寫下《(服鳥)鳥賦》,假借與鳥的問答,來宣泄自己的郁悶:把身體付托給命運,不把它當作己有。活著好像寄托在世間,死了就像長久地休息。上德之人無所牽累,知道天命而不生憂愁。死生禍福,原屬小事,又何足以疑惑掛懷!
在這里,賈誼依據道家關于一切事物都處于對立狀態中反復變化的觀點,對禍福、死生作了極其通達的評述,企圖以此來求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脫。“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兇吉同域。”人們通過這些豁達的辭語,卻依然感覺到在賈誼曠達的精神世界中,其實還隱忍著深沉的悲哀!
也許是天氣太冷,穿行于空蕩蕩的賈太傅祠,爾后站在寂然無聲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歷史的深處,賈誼孤獨的背影是如此觸目驚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懷王墜馬而死時,賈誼積攢了那么多年的淚水終于滾滾而下。可以想見,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為內心的無邊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變成無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實已然勘破自己的命運:死是必然的歸宿,只不過是什么方式。
那么,與其說賈誼悲傷梁王,不如說他在哀嘆自己的命運。
輾轉于賈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繼屈原、賈誼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濱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種末日感覺,不幸遮蔽了他們的心靈,比如趙汝愚、柳宗元、劉禹錫、黃庭堅等等。因為精神的不幸,而遷罪于這塊土地,使得他們進入這塊土地時心境郁悶,他們的才情卻更為恣意汪洋,詩篇里彌漫著五彩斑斕的悲涼。于是,原本倔強的湖湘文人精神更為豐蘊,添上了深切的悲觀與憂郁。
但是,千百年來,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執著地奔涌,生生不息。【原標題:遙望賈誼】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